当前位置: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系列报道: 致敬“最可爱的人”① | 朱昌贻:镌刻在烽火岁月里的英雄本色

来源:会同新闻网 作者:胡江勇 李盼 编辑:李洁 2025-10-24 16:50:49

2H2A4757.JPG                                              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前夕,军地领导看望慰问朱昌贻老人。

75年前,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浴血奋战,谱写了壮丽的诗篇。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会同县有600余人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目前,健在的会同籍抗美援朝老兵有22人,96岁的朱昌贻就是其中一员。

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纪念日,今天我们一起聆听抗美援朝老兵朱昌贻讲述他的战斗故事。

“这次战役中,我们顽强阻击敌军三个月,在攻打42号山头战斗中我一人杀敌6人,我腿部受伤了,牙齿被打掉了三颗,即使弹尽粮绝,也绝不后退!”10月21日,曾立战时二等功96岁抗美援朝老兵朱昌贻拿着泛黄的立功决定书讲述着当年的经历。

微信图片_20251024112157_197_6.jpg

在地灵乡层溪村,记者见到朱昌贻时,他精神矍铄,胸前挂着年轻时获得的军功章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谈起75年前的烽火岁月,朱昌贻记忆清晰如昨。这位地灵乡层溪村走出的抗美援朝老兵,用一生的时光,践行着保家卫国的初心。

1950年12月,朱昌贻与大哥朱昌翼这对青年农民兄弟,带着“保家卫国”的信念,双双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47军140师420团308连。在湘潭训练基地中,他们重复着“卧倒、射击、冲锋”的动作,那时的青春,写满了“为了祖国”的誓言。

在湘潭完成训练后,1951年3月,他随部队从湘潭火车站出发,经辽宁短暂休整,毅然跨过鸭绿江,踏上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场。

入朝后的第一份任务,是参与朝鲜胜川机场的修建,随后投身胜川机场狙击战、夜月山战等战役。

“每次打仗,都像是在鬼门关里走了一圈。”朱昌贻坦言,战友们战死沙场的悲痛场景,至今仍在脑海中挥之不去,那种炮火中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感受,非亲历者难以体会。

战场上,与大哥朱昌翼的匆匆一别,令朱昌贻刻骨铭心。同一部队,因任务不同,兄弟难得相见。一次行军途中,两人偶然相遇,朱昌翼刚问出“你好吗?”朱昌贻来不及多答,匆匆应了句“还好”,便各自随队继续前行。

“我当时想着,等打完这仗,咱兄弟俩再好好唠唠,没想到那竟是最后一面。”

1953年,一位会同籍的侦察兵战友悄悄找到他,红着眼眶说:“昌贻,你大哥朱昌翼……光荣牺牲了。”回忆起往事,朱老紧紧攥着拳头,悄然落泪。

同年,朱昌贻随部队参加了高阳岱战斗,面对装备精良的敌军,战士们在阵地上顽强坚守,粮食和弹药渐渐耗尽,却没有一个人选择退缩。“弹尽了就用刺刀,粮绝了就挖野菜,阵地在,我们就在!”

在攻打42号阵地的关键战斗中,朱昌贻带头冲锋,凭借灵活的身型与顽强的意志,接连消灭6名敌军。激战中,一枚手榴弹在他身边爆炸,弹片穿透军装,嵌入他的腿部和胸口,三颗牙齿也被冲击波震掉。

“当时光顾着打仗,没觉得疼,只知道胸口发闷,老吐带血的口水。”直到战斗结束,战友们才发现他伤势严重,将他抬下阵地救治。而左腿里的弹片,直到1978年,才在会同县地灵乡卫生院被取出。凭借这场战斗的英勇表现,朱昌贻荣立二等功,并被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战争胜利后,朱昌贻复员返乡,结婚生子,回归平凡的生活。但他始终不愿以“英雄”自居:“在那个年代,所有战士都有一腔热血,奋勇杀敌、保家卫国是本分。我不算英雄,那些永远留在朝鲜战场上的战友,才是真英雄。”采访中,他反复叮嘱,如今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年轻人要懂得珍惜。

采访尾声,老人突然起身,清了清嗓子,用嘶哑的嗓音唱起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歌声虽不再洪亮,却字字穿透人心。窗外的阳光落在他花白的头发上,那些战火淬炼的青春,那些深埋心底的思念,在这一刻化作最动人的乐章。

夕阳西下,朱昌贻的身影在暮色中愈发高大。这位刻着岁月勋章的老人,用一生诠释着:和平年代最珍贵的勋章,从来都不在橱窗里,而在每个普通人坚守的初心中。正如他反复叮嘱年轻人:“要记得,现在的好生活,是拿命换来的。”

来源:会同新闻网

作者:胡江勇 李盼

编辑:李洁

本文链接:https://www.htnews.cn/content/646954/68/1537712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会同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