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岁月鎏金映初心 新风传爱暖重阳——会同县堡子镇婚俗新风与重阳孝意相融成乡村暖景

来源:会同新闻网 作者:毛羽 何乐川 摄影 张镭 编辑:李洁 2025-10-28 19:12:04

10月28日,堡子镇黄旗村联创广场,梁厚连抬手替老伴曾玉香理了理衣角,老两口相携的身影,与身旁并肩的新人一道,裹着金秋的暖意,走进“岁月鎏金·新风传爱”会同县婚俗改革集体庆典暨九九重阳节活动现场。这场由县民政局、县妇联、县老干部服务中心主办的活动,让金婚夫妻与新人共赴“幸福之约”,也让婚俗新风与重阳孝意在此交织成乡村里的温暖图景。

微信图片_20251028142842_2103_101_副本.jpg

金婚夫妻的故事,是这场活动的温情底色。

“1962年没有彩礼的说法,一块手绢、一瓶香水,哪有现在这些排场?”86岁的魏成贵拉着老伴申秀英的手接受采访时,眼角的皱纹里满是笑意,“过日子哪能没磕碰?她耍赖我就让一步,她体谅我干活累,互相迁就着,六十年就这么过来了。”申秀英在一旁补充道:“不是说花钱多日子就好,心往一处想,粗茶淡饭也香,这就是我们能相守半世纪的窍门。”随后的金婚访谈中,粟金仙也打开了话匣子,面对现场观众直言:“我嫁过来五、六十年,从没跟婆婆红过脸。她当年帮我带孩子、搭家务,现在我老了,媳妇也天天把热水盆端到跟前,一家人互相疼惜,比啥都强。”这些跨越半世纪的家常话,让现场的掌声里裹满了烟火气,也成了婚俗新风最生动的注脚。党员夫妻曾玉香摸着身上的新衣服,对着采访话筒感慨:“党的政策越来越暖,不仅让我们日子越来越好,还为年轻人树新风。我们感到非常高兴,同时也非常惭愧。我高兴的是我们今天能穿上这么漂亮的衣服,惭愧的是我没有给党贡献更多的力量,盼望他们能把这份朴素的爱传下去,多为家庭、为党和国家尽一份力。”

“让婚姻回归爱的本质”,是这场活动的核心题旨。

“婚俗改革不是‘一刀切’禁止,而是要破除高价彩礼、大操大办这些陋习,倡导节俭文明的婚恋观。”她进一步介绍,“后续我们会持续优化婚姻登记服务,联合各村完善村规民约,还会多办这样的集体婚礼、金婚分享活动,让简约婚礼成为更多人的选择,让文明新风吹遍会同大地。”县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湛莹婧在现场致辞时表示。这份理念,也落在了新人林安玘夫妇的选择里,林安玘的妻子曾梅花面对镜头坦言,“今天听了金婚长辈的故事,我们更坚定了想法——婚姻的核心是两个人好好过日子,不是搞给别人看的排场。”林安玘接过话头:“今天这个集体颁证仪式既温馨又有意义,省去了铺张浪费的环节,能把更多精力放在经营感情上,未来也会像金婚长辈们一样,以包容和责任守护婚姻。”

重阳的孝意,也揉进了这场活动的肌理。

在秋日的阳光下,当工作人员为80岁以上老人奉上纪念品,热烈的掌声为“好媳妇”“好婆婆”响起,老年艺术团歌舞里迸发出神采飞扬,广场的暖意更浓、气氛更热。当金婚老人拉着新人念叨“过日子的窍门”,新人搀扶着老人走到台下,婚俗里的“爱”与重阳里的“孝”,便在这新旧对话里完成了温柔的传承。

这场没有铺张排场的活动,既让会同县的婚俗改革多了份烟火气与生命力,更让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与时代新风实现了双向奔赴。没有奢华的布置,却有跨越半世纪的真情分享;没有铺张的仪式,却有孝老爱亲的躬身践行,它是将婚俗改革、重阳孝亲、家风传承拧成一股绳,让“爱”与“敬”成为乡村文明最坚实的底色。

当桂香漫过广场的红毯,当老幼相携的身影映着金秋暖阳,会同的乡村里,新风正顺着传统的脉络生长,孝意正伴着烟火日常延续。那些金婚夫妻口中的“退让”与“谅解”,新人眼里的“朴素”与“真诚”,老人手中的纪念品与“好媳妇”手中的表彰牌,最终都沉淀为乡村最动人的幸福注脚——婚俗改革从不是对传统的割裂,重阳孝亲也从不是形式化的表达,二者相融,便是让文明新风扎根生活肌理,让传统美德焕发时代光彩,在烟火人间里,铺就出乡村振兴路上最暖的民生图景。

记者手记:

当86岁的魏成贵从半世纪的记忆里掏出那方手绢、那瓶香水——那是1962年他与申秀英全部的婚约“彩礼”,转身将一本簇新的结婚证递到新人手中时,黄旗村广场的桂香里,正飘着会同乡村最生动的幸福哲学:有些物件会老,有些温度,永远年轻。

那方手绢轻得没分量,却托着乡村烟火里最本真的“爱”。它是“她耍赖我就让一步”的细碎退让,是“互相谅解才是日子”的生活通透,是粟金仙家递了两代人的热水盆——这些藏在日常里的包容,从不是什么“高大上”的道理,却是手绢能拴住五六十年婚姻的秘密:爱本朴素,从来与排场无关。

这本红本新得发亮,却写着与手绢同频的答案。新人主动卸下铺张的枷锁,选择“用包容守好感情”,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对“爱本朴素”的重拾。会同的婚俗改革,从不是一纸禁令的强硬推进,而是让红本接上了手绢的温度——它没有否定过去,只是让“朴素为爱”的传统,以更契合当下的方式生长。

这场裹着重阳暖意的聚会,更让“传承”跳出了婚姻的边界。老人手里的纪念品、“好媳妇”胸前的红花,是手绢里的包容延伸成的孝亲;新人弯腰搀扶老人、老人口授的“吵架别隔夜”,是红本里的真诚生长出的睦邻。手绢与红本的连接,早已成了乡村里“爱与敬”的循环:旧暖哺养新风,新风延续旧暖。

会同的巧思,正在于找准了“手绢”这个支点——它不是抛弃传统,而是从群众的生活记忆里打捞共鸣,让新风不是外来的“规定”,而是骨子里的“本来”。那方手绢,是乡村文明最鲜活的“本土教材”;这本红本,是传统美德最现代的“表达载体”。

风裹着桂香走远时,魏成贵牵着申秀英的手,新人攥着红本并肩,手绢的温度顺着相握的手,流进红本的字里行间。会同的幸福密码,从来不是宏大叙事,不过是手绢里的退让、红本里的真诚,是旧暖裹着新风,在烟火人间里,把日子过成越来越暖的模样。

来源:会同新闻网

作者:毛羽 何乐川 摄影 张镭

编辑:李洁

本文链接:https://www.htnews.cn/content/646954/62/1538578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会同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