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无际的楠竹林)
如果你是一只雄鹰,从天空向下俯瞰,你会发现在会同县两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50万亩竹林,它们或如常绿的翡翠附着在山峦之间,或如一湖荡漾的碧水坐落于原野之上。会同县作为全国南方重点林区县、全国楠竹百强县之一,立竹蓄积超过1亿根,相当于整个湖南、贵州两省的人口总和。
在十分久远的年代,楠竹与杉木就已经成为会同商贸中的“主角”。那一辆辆、一艘艘载满竹木的马车、货船,不知“哺育”了多少商贾、林农、车夫、船夫。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发展迅速。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会同县的楠竹企业一座接一座地涌现,今天更是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各个乡镇、村落。曾经被廉价售出的楠竹原料被送至当地的一间间工厂,加工成各种精美的竹制产品。车间机械隆隆,工人挥汗如雨,这些大大小小的楠竹加工车间正如一节节车厢,在会同县委县政府这个“火车头”的带动下,载着当地群众奔向美好幸福的生活。
(忙碌的楠竹加工车间)
近年来随着竹制品市场渐趋饱和,消费者需求多变,会同楠竹产品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也逐渐增大。面对市场的竞争和挑战,会同县委县政府制定“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总体规划,坚持全竹利用、全链开发,创新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让“会竹”产品完成“以量争胜”到“以质争胜”的华丽蜕变。
“低改”由“点”到“面”,做强竹业之“源”
12月22日,记者走进会同县楠竹丰产林示范基地,一根根“身材”粗壮、色泽鲜亮的楠竹映入眼帘。与其他地方的竹林相比,这里的竹子间距较大、分布均匀,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视觉美感。
(美观的低改竹林)
基地负责人林建忠从二十多岁就开始和楠竹“打交道”,如今已经四十多岁。“我们会同竹林虽多,但很多竹林因为长期放养,收益不高。为了提高会同竹林的产量和质量,我们下了很多苦功夫。比如改善竹林的水、热、气、温、肥,调控竹林的林相结构、立竹结构和竹龄结构,教导林农合理疏笋养竹等等。”林建忠说。
(林建忠指导林农使用新一代液体有机肥)
今年,林建忠发现本地的“植全素”新一代土壤营养液有机肥,相比之前林农们使用的颗粒有机肥更容易被竹下土壤吸收,在促进楠竹的生长方面效果显著,于是他想把这种有机肥料推广给广大林农。在示范基地里,林建忠手把手指导林农们如何使用这种肥料——需要距离竹根多远?浇肥量多少?浇肥范围多少?这些细节他都详细地给林农们演示了一遍。
低改技术的不断突破,为当地培育出优质楠竹,提高笋竹产量创造了条件。但要大面积推进楠竹低改,关键在于如何发动会同县的广大林农,让大家积极参与到低改行动中。为此,会同县委县政府积极作为,通过广泛宣传,增强广大林农的护笋养竹意识。尤其是在金竹、金子岩、马鞍等竹林面积较大的乡镇,工作人员经常上门入户与当地林农沟通,让大家了解楠竹低改“既简单又挣钱”,还安排技术人员“手把手”指导林农如何进行垦复、施肥等作业。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宣传,让林农们心中蒂结已久的粗放式经营理念逐步被撬动、转变。
在马鞍镇黄家村,一群林农正在林间忙碌,有的在用镰刀等工具清理竹下的灌木、杂草,有的负责挖沟,施肥。冬至刚过,竹林里寒气逼人,却阻挡不了林农们进行竹林低改的热情。
(林农们热情投身楠竹低改)
“现在我们的竹林每年每亩能新增150斤左右的冬笋,竹子产量也高多了!算起来每亩每年能够多挣1000元!”政府工作人员上门宣传前,老林农粟永银还不知道竹子也要像庄稼一样施肥,现在尝到“甜头”的他,在“打理”竹林时更加上心。
近年来,会同县按照“低改为主、新造为辅”的思路实施低产低效竹林改造,在大力推进大径级楠竹、笋用竹、笋材两用竹林基地建设的同时发动县内广大林农参与楠竹低改。年均建成高标准楠竹基地5000亩,带动竹林低改3万余亩。带动了林农年均增收三千元以上。
会同县实施楠竹低改后,不仅增加了楠竹产量,提高了林农收入,同时优质的楠竹原料也帮助当地竹企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我们用低改竹林的楠竹原料所制作的竹产品不易开裂、损坏。这让我们的产品在质量方面更有保障,也让我们企业的品牌战略底气更足!”会同民益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龙国东表示。
科技助力产品“质变”,“小”楠竹也有“大”用途
在会同县金竹镇的竹林深处,有一座20米高的瞭望塔。站在塔上向远处眺望,从坡脚村到肖家村的10万余亩竹林映入眼帘。山风吹过,阵阵竹浪此起彼伏,一波接着一波向天际绵延。无边的绿意流淌过后,留给眺望者轻如耳语般的沙沙声。
“这片‘竹海’是我们企业的生存之本,当初修建这座塔是为了预防森林火灾、病虫害、防止盗砍盗伐。我有时也会来塔上思考我们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会同汇达竹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贺少方说。
在汇达竹业的生产车间内,有一条生产线格外引人瞩目。原本普普通通的竹原料,在经过高端设备的预处理、预碳化、聚解、高温碳化等十多道复杂工序后,“变身”成为了颗粒状的“硬碳负极材料”。企业负责人贺少方告诉记者:“这种新型材料能够代替传统石墨烯,并提高新能源电池的性能,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同时也对楠竹原材料的质量以及制作工艺等方面要求非常高。”
2019年,贺少方回到家乡金竹镇,合伙创立了会同汇达竹业有限公司。贺少方深刻意识到,当今楠竹产品的市场需求变化快,每家竹企都会面临技术方面的挑战。唯有持续创新才能保持企业竞争力和发展活力。
贺少方的想法和会同县委县政府想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会同竹产业发展的思路不谋而合。在当地政府政策、资金、人力等各方面的支持下,贺少方的“楠竹科技梦”逐步变为现实。
(会同县竹资源综合利用研发中心)
走进位于金竹镇深山中的会同县楠竹资源综合研发中心,弥漫的竹香扑鼻而来。在干净、明亮、宽敞的实验室内,试管、烧瓶等实验设备摆放整齐,身着实验服的研究人员正在测试区讨论如何进一步提高竹基硬碳储钠性能。
这座于去年8月创建的研发中心,致力于竹资源高效利用以及新型高值功能竹炭开发等方面的研究。短短一年多的时间,这座位于偏远乡村的现代化研发实验室便取得了多项竹炭开发和利用方面的研究成果,此外还申报了两项国家级专利。
(科研人员探讨产品性能)
“我们企业一直积极地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并建立了湖南省博士创新站,至少由一位博士承担我们的一个项目。我们正慢慢组建起一支在竹产品研发方面有规模、有实力的研发技术团队,为我们竹产品进军更高端的材料市场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贺少方说。
借助会同竹资源大县优势及竹产业科研提供的源源动力,汇达竹业在发展、生产、经营管理上呈现蒸蒸日上的趋势,今年企业年产值突破5000万元。目前该企业已与金竹镇13个行政村签订了竹林托管及楠竹收购协议,托管竹林115000亩,受益林农达6000户,并帮助当地200多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村民们实现“家门口”就业)
作为会同县楠竹协会副会长的贺少方,还希望今后能与其他竹企在科研方面进行探讨交流,彼此借鉴长处,大家一起在会同的土地上茁壮成长。
推动“会竹”产品在海外“安家”
如果说“增产提质”为会同楠竹产业提供了更强的“硬支撑”,那么在营销思路上的不断创新,则是助力“会竹”产业“破茧”的强力“催化剂”。
近年来,会同县在鼓励楠竹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竞争力的同时,还积极引导企业在贸易营销、市场开发上打破“旧思路”,开创“新局面”。对会同竹企在外贸出口给予奖励补贴、物流运输等全方位支持,大力助推“会竹”产品“出山向海”。
在Tiktok的直播间里,泰国姑娘Jenjoy正在为直播间观众热情介绍一支会同县生产的竹制圆珠笔,泰国“网友”们对这支产自“国外”的精美圆珠笔十分好奇,并发弹幕询问价格。
此时湖南融憬竹业的负责人马进正在位于泰国曼谷的海外仓,用手机看着这场直播。他平时有自学泰文,直播间的那些泰文弹幕目前他只能看懂一部分,但他能够深深感受到泰国民众对他们产品的热情。
(马进与企业泰国客户的合影)
近期,企业海外电商平台不断上架新的产品,且销量十分可观,尤其是公司新推出的一些“以竹代塑”商品让企业的海外客户们眼前一亮。
在与马进交谈时,他的一句话让记者印象十分深刻——“我们会同的楠竹产品想要更好地在海外扎根立足,就必需采取符合当地顾客习惯的宣传方式,同时把我们的贸易基地建在当地。”
这句话也是马进和他的企业近年来努力的方向。企业采取实体生产+出口贸易+海外仓+跨境电商海外本土店的新型国际贸易模式,将产自会同的楠竹制品发往海外仓库存放,再利用海外实体店以及在Shopee、Lazada、Tiktok等海外电商平台建立的线上店铺进行销售,并邀请当地流量主播进行带货,在异国他乡打造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且符合当地特色的销售体系。
(湖南融憬竹业有限公司位于泰国曼谷的海外仓库)
今年8月,湖南融憬竹业在曼谷建立的海外仓正式实施运营。仓库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离拥有110年历史的泰国廊曼机场仅10公里。这座海外仓的正式运营,意味着“会竹”产品在泰国成功“安家”。对于这座仓库的作用,湖南融憬竹业的海外员工,负责企业电商销售的泰国小伙Yongs感受很深。
“客户在平台购买我们的商品后,我们可以从仓库直接把货物发给客户,比起从中国的仓库送过来要快得多,客户对能够快速收到货十分满意。我们这边的电商不含运费,卖东西的成本降低,我们产品的价格也能更优惠,这让我们能够卖出更多产品。”Yongs表示。
如今融憬竹业已经在越南清迈、泰国曼谷建立了两座海外贸易基地,并对第三座海外仓选址地柬埔寨金边完成了考察。“会竹”产品从会同县产业开发区发到东南亚各国客户手中,原本产品需要跨越的遥远距离也因为这些“海外之家”而被大幅缩短。
“我们每出口一箱会同竹制品,当地政府都会给我们一定量的补贴,这对我们这种出口型的竹企是一种极大的鼓励。今年我们企业竹制品出口额已经提升到了四千五百万元。我们期待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不断完善企业海外布局,全力将企业打造成全球有影响力的竹制产品及服务供应商。”马进憧憬道。
政府“带好路”,打造竹业发展“大格局”
12月26日,在会同产业开发区的会同竹产业园建设项目现场,数十台挖机、渣土车来回穿梭,正在对产业园的新区进行“场平”作业,还有大量工人在为即将建好的园区办公楼“砌砖添瓦”。项目总经理李进告诉记者,今天产业园的钢架1号厂房正式封顶,目前大家干劲十足,正在全力施工,争取在2026年全面完成该项目。
(会同竹产业园火热建设中)
会同竹产业园是当地竹产业重点发展的产业项目,建设完成后不仅能吸引更多大型竹企入驻会同,同时计划在园区厂房添置的一条条楠竹产品精深加工流水线,能进一步助推当地楠竹产业链完善和产业升级。
近年来,会同县委县政府锚定打造百亿元竹产业目标和全竹产业发展思路,出台了《会同县毛竹产业总体规划(2021—2030年)》《会同县竹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35年)》等全面、细致的规划性文件,并以产业园区为核心,根据当地楠竹资源分布和产业发展基础,制定了“一区两翼多点”的布局,合理配置楠竹资源,优化楠竹产业结构。此外还组建了竹木产业发展工作专班,统筹推进楠竹产业高质量发展。
(会同楠竹产业“一区两翼多点”布局图)
会同县积极出台并落实各种惠企政策,为当地竹企提供有力扶持。去年以来,会同县已投入1500余万元,对企业自主建设的竹林道进行奖补,同时在竹林流转、基地建设、融资支持和生产加工等环节明确了一系列扶持措施。县财政每年统筹安排1000万元乡村振兴衔接资金作为竹产业发展推进资金,重点支持低产竹林改造、竹林道路网提升、竹林高标准示范基地建设等,并对竹林作业机械以及竹材和竹笋初加工机械设备给予适当财政补贴。由于会同县不断加大助企纾困力度,大力宣传和主动兑现各类惠企政策,吸引了大量优质竹企入驻会同。
湖南大庄竹业有限公司是会同县今年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的一家新型现代化竹企,企业主要从事绿色环保家具及竹板材的设计开发与生产销售。对于企业在会同的发展前景,企业负责人徐江充满了信心。
“我们经过详细考察后,发现这里的楠竹资源十分丰富,且质量较好,能保障我们产品的原材料供应。当地的惠企政策也很有吸引力,而且县领导高度重视竹木产业,有干事决心和热情。所以我们决定在会同落户。我相信我们企业在会同一定会有一番大的作为!”徐江豪迈地说。
会同县一方面持续培育壮大当地存量笋竹加工企业、专业大户、合作社、产地初加工经营主体,一方面由县主要领导带头,积极引进外地优质竹企,内外“共进”推动当地竹企“版图”不断壮大。去年以来,全县新增笋竹相关市场主体25家、企业10家。目前全县已拥有56家竹加工企业,包括四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
(会同县楠竹产业协会召开第一次会议)
在会同县楠竹协会的办公室,协会会长杨佩儒正在和贺少方、马进等竹企负责人讨论一起合作发展的事宜。两年前,会同县楠竹产业协会的成立改变了会同县楠竹产业“各走各路”的旧局面,会同各家楠竹企业紧密联合、握拳出击,为产业发展开创了新的契机。
在协会办公室内,摆展着许多会同县的特色楠竹产品,其中一件由竹篾编制成的“福字”作品引人注目。作为湖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肖氏竹编”在一代代的传承人的努力下,制作工艺不断精进,从之前用竹编制提篮、凉席等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到如今能够将竹子编制成平面字画、山水鸟兽,并借助光线在不同角度展现出不同的立体效果。在第十四届深圳文博会上,薄如纸张的“肖氏竹编”作品让众多观众眼前一亮。这种代代传承下来的古老技艺,在新时代迸发出了崭新的生命力。而今,会同传统的楠竹产业也在会同县委县政府的有力引导下,正焕发新的一春,产业蓬勃向上、欣欣向荣。
(远销各国的精美“会竹”产品)
今天,会同楠竹产品凭着坚韧“竹劲”和迅猛的“竹势”,在海内外市场深深“扎根”、强势“生长”。“会竹”产品遍布全国各地,并远销海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日益受到海内外消费者青睐。
蝴蝶在坚韧的茧中静静蛰伏,它斑斓的翅膀轻轻扇动,破茧而出的那一刻,意味着它开启了一段崭新的生命。今年会同楠竹产业产值突破了20亿,位于全省前列。相对于会同县委县政府锚定的百亿元竹产业目标来说,会同楠竹产业正如刚破茧的蝴蝶,正朝着新的生命轨迹、新的挑战华丽飞去。
来源:会同新闻网
作者:唐家兴
编辑:毛羽
本文为会同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