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金竹镇楼脚村晨雾未散的楠竹林里,一棵棵新笋顶开稻壳灰,密密麻麻的笋尖如繁星般点缀。这片2024年底启动建设的2000余亩楠竹丰产示范基地,正以蓬勃的生命力,诉说着低效林改造的“逆袭”故事。
“外科手术式”改造激活低效林 三类模式破解“低产密码”
曾经,这里是杂灌丛生、竹稀笋小的低效林。如今,通过人工清理数百吨藤蔓杂树、深翻垦复土壤15厘米,再按每亩3吨竹专用有机肥混拌稻壳灰或适量“植全素”新一代土壤营养液有机肥配方改良土地等精细化改造,板结的黄泥地变身“海绵土”,脚踩下去松软回弹。
“土松了,竹子也‘撒欢长’!”村里的老竹农扒开覆盖物,露出密匝匝的笋尖,难掩喜悦。据介绍,当地采用“材用、笋材两用、笋用”三类专业化培育模式:材用林侧重留养健壮母竹,提升竹材胸径;笋材两用林兼顾鲜笋采收与竹材培育;笋用林则通过“双层覆盖”“留笋养竹”等技术,实现错季产笋、高产优质。
在新修的蓄水池旁,会同汇达竹业董事长贺少方踩着松软的腐殖土,指着远处正在作业的喷灌设备,细密的水雾在晨光中折射出彩虹,均匀地洒向丛生的嫩笋。“去年这里还是干涸的土坡,现在蓄水池、喷灌系统一应俱全,竹子‘喝水’‘吃饭’都有了精准‘补给站’,你看这新笋,跟碗口一般粗。”他的目光里满是自豪。
数据印证着改造成效。示范林新笋数量较改造前激增2-3倍,直径16厘米、有三四个矿泉水瓶大的“巨笋”随处可见,每亩鲜笋产值提升1000-2000元,立竹量年增50-80根,竹材产量年增近2吨,综合效益较传统竹林翻番。贺少方坦言:“过去靠天吃饭,现在靠技术‘喂’竹子,科学管护不仅可以让林农增收,也让我们的原料供应更稳定、品质更统一。”
全县“低改为主”绘蓝图 竹海迎来“提质升级”
楼脚村的蜕变,正是会同县推进楠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近年来,该县按照“低改为主、新造为辅”思路,聚焦大径级楠竹、笋用竹、笋材两用竹基地建设,年均建成高标准楠竹基地5000亩,带动竹林低改3万余亩。今年以来,全县低改工作按下“加速键”,目前已完成1万亩低效林改造,全年计划完成5万亩改造目标,实现“改造一片、见效一片”。
“算起来竹林低改了我们每年每亩可以多挣一千元以上。通过垦复后我们需要砍伐的竹子量也逐渐减少了,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我们的劳动力和时间。”马鞍镇黄家村林农粟永银的话,道出了林农们最直观的收益。
不仅林农受益,竹加工企业也尝到了“甜头”。“我们用低改竹林的楠竹原料所制作的竹产品不易开裂、损坏,这让我们的产品在质量方面更有保障,也让企业的品牌战略底气更足!”会同民益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龙国东表示,优质原料为产品附加值提升奠定了基础,“从‘论斤卖’原竹到‘按件卖’制品,低改后的竹林正在重塑整个产业链的价值链条。”
春日的楠竹林里,县林业局技术人员手持采样工具穿梭林间,将土壤和竹笋样本小心封存,这些样本将送往长沙检测氮磷钾含量、有机质等关键指标。采样工作旨在精准掌握土壤养分状况,为后续科学配比肥料、制定差异化培育方案提供依据。
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低产林改造摒弃“经验主义”,转而以数据为核心支撑——检测结果不仅是评估当前改造成效的“度量衡”,更将成为明年持续优化施肥配方、推广高效技术的“导航图”。通过持续开展土壤“体检”,技术团队可动态调整管护措施,让每亩竹林的养分供给更贴合生长需求,实现从“粗放管理”到“精准滴灌”的转变,为低改竹林注入科技动力。
生态经济双丰收 珍稀竹种与新笋共舞织就振兴图景
在示范林深处,两株珍稀龟甲竹格外引人注目,其竹节凸凹有致、纹理独特,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改造过程中,我们特意保留了原生珍稀竹种,通过改善生态环境,龟甲竹生长更旺盛了。”楠竹丰产示范基地技术负责人林建忠表示,低改并非“一刀切”,而是在提升产量的同时守护生物多样性,实现“绿富同兴”。
翠竹掩映间,新笋破土声与竹林沙沙声交织,绘就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壮美画卷。从“低效林”到“丰产园”,从“卖原竹”到“算生态账”,这场始于黄土层的“革命”,正为山区林业现代化蹚出一条科技赋能、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记者手记:
新笋破土的生机与土壤采样的严谨,在会同竹林里交织成传统林业转型的剪影。当“外科手术式”改造与数据化管护结合,低效林变身“聚宝盆”的实践,印证着乡村振兴的关键逻辑——向科技要效益,以精准换效能。这里的竹农懂得,黄土层里藏着“密码”,数据图表中写着“良方”。从靠天吃饭到科技赋能,会同的探索证明,只要尊重自然、善用技术,绿水青山定能成为群众触手可及的“幸福靠山”。
来源:会同新闻网
作者:毛羽
编辑:付俊华
本文为会同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