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夜,会同县漠滨侗族苗族乡锣鼓震天,代表着喜庆与祥和的一金一红两条18米长的巨龙在集镇街道翻腾起舞。龙身缠绕流光灯带,龙首LED宝珠璀璨夺目,照亮了沿街悬挂的千盏红灯笼,更映照着库区移民群众的笑脸。这场由返乡青年自发组织的“双龙贺岁”龙灯表演,既是传统民俗的焕新回归,更是移民乡镇十年蝶变的生动见证。
(群众跟随龙灯队伍游集镇)
作为托口水电站库区移民乡,漠滨乡2013年整体搬迁后,曾面临文化传承断层、产业基础薄弱等难题。十年间,当地深挖侗族苗族文化资源,打造风雨桥、文化广场等民族文化地标,发展中药材种植、东魁杨梅等特色产业。如今的漠滨集镇商铺林立,移民创业街上腊肉飘香,昔日的“安置区”已蜕变为宜居宜业的民族风情小镇。
舞龙队伍中,身着苗银盛装的少女与侗布衣衫的老者共擎龙珠,返乡侗族青年杨佳文介绍:“舞龙灯是老一辈传下来的传统技艺,我们不仅要把老民俗‘传’下来,也要让老民俗‘潮’起来!”88岁的龙灯传承人蒋阿婆热泪盈眶:“搬迁时以为龙灯要失传,没想到孩子们让它‘活’得更鲜亮!”
(沿街商铺开门接“龙”)
当双龙在广场摆出“丰”字造型时,烟花点亮了移民新居的万家灯火。夜幕下的漠滨,龙灯金辉与街市霓虹交相辉映,库区移民“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时代答卷,正化作乡村振兴路上最绚丽的风景。
来源:会同新闻网
作者:通讯员 何军谏
编辑:唐家兴
本文为会同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