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怀化市人民政府发文公布了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县会同魔芋传统制作技艺、会同手工柴火月饼制作技艺、会同豆腐传统制作技艺、会同高椅黑饭节、侗族粟氏正骨疗法、侗医火针疗法、会同草编、广坪鼓鼟等八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入选。据悉,此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县是唯一入选8个项目的县,也是入选最多的县。
(一)会同魔芋传统制作技艺
会同县有着“中国天然氧吧”称号,会同魔芋采用绿色无污染的原生态方法种植,富含18种氨基酸、23种矿物元素和膳食纤维(葡甘聚糖)。山间常见的魔芋经过多道繁杂工序,转化为口感爽滑、富有弹性的美食,通常为质地柔软的膏状固体,形似豆腐,民间又称“魔芋豆腐”,是会同人民餐桌上的常见菜品。2018年“会同魔芋”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20年“会同魔芋”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2023年“会同魔芋”被评为湖南金牌旅游小吃。会同魔芋产业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博嘉魔力魔芋文化产业园,位于会同县林城镇水坪溪,开发有魔芋膳食纤维、魔湘子魔芋丝休闲零食、非遗手工魔芋豆腐、魔芋干等多种产品。
(二)会同手工柴火月饼制作技艺
会同月饼传统制作技艺的代表作就是会同手工柴火月饼。经过制馅、和面、包馅、制模、成型、沾麻、烤饼等多道工序制作成的会同手工柴火月饼,表面裹满金黄的芝麻,外酥里嫩,散发出独特的柴火清香、芝麻焦香和淡雅悠长的山茶油香气,是会同人中秋佳节不可或缺的美食。会同手工柴火月饼在传承古老技艺的同时,也不断地进行创新研发,种类日益丰富,从传统的五仁、坚果,到新品蛋黄、板栗、牛肉等等,口味应有尽有,不仅有让本地人魂牵梦萦的家乡味道,也逐渐俘获了大批外地食客的味蕾。
“会同月饼”连续多年登上央视并通过中国国际电视台向国际推荐,为会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现在的会同手工柴火月饼不再拘泥于中秋节前后一个月的生产周期,采取全年订单式生产模式,参加全国各类展会推销会同特色美食,更是远销海外,让更多外国友人和海外华人品尝到了来自会同的中国传统美食。
(三)会同豆腐传统制作技艺
会同豆腐是湖南省会同县的传统美食,以其独特的手工制作技艺和优质的原材料而闻名。选用上等大豆,经过泡豆、磨浆、煮浆、点卤等多道工序,制成的豆腐质地细腻、口感滑嫩,豆香浓郁,深受食客喜爱。除传统豆腐,会同豆腐还衍生出多种风味独特的豆腐制品,如灰熬豆腐、豆腐干、豆腐乳等,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口味需求。会同豆腐不仅是一道美味的地方特色,更是本地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外来游客,都会被其细腻的口感和浓郁的豆香所吸引。
(四)会同高椅黑饭节
会同高椅黑饭节是流传于会同县高椅古村及周边地区侗族杨姓人家的一种文化节庆习俗。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高椅杨姓侗族人家为纪念杨八哥、杨九妹的兄妹情深,会邀请外嫁的姑娘回娘家过黑饭节,故又称“四八”姑娘节。节日期间,村民们采摘特定植物的鲜嫩枝叶,熬汁浸泡糯米,蒸出的黑饭香气四溢。如今,为了让更多人领略这一独特的民俗魅力,会同县每年都会围绕黑饭节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也开发出黑糍粑、黑泡馇、黑棕子等系列特色美食,古色古香的高椅古村,也因此热闹非凡。
(五)侗族粟氏正骨疗法
侗族粟氏正骨疗法,是运用粟氏家传手法,结合其祖传外敷内服骨伤药,治疗骨关节错位或骨折病症的一种正骨疗法。其疗法主要有“四法”,即:移情易性分神复位法、夹板外因与功能内练动静固定法、外敷内服用药法。治疗流程包括:望诊问诊、移情易性、摸骨诊断、确定着力点和手法、施行手法复位、敷骨伤膏药。主要手法为“粟氏侗医正骨九法”,包括:手摸心会、移情移性、拔伸牵引、扳拉提按、夹挤分骨、折顶回旋、推捏屈伸、摇叩摩捋、敲骨正畸。
(六)侗医火针疗法
侗医火针疗法是以侗民日常生活常用的缝衣针或特制的金属针具为治疗工具,经加热烧红后,根据侗医“巢穴气眼论学说”基础理论,采用特殊的针刺疏调手法,灼刺到人体的巢穴,以达到祛除疾病的一种民间外治疗法。
(七)会同草编
会同草编属于传统美术品种中的造型艺术。它以独特的工艺和丰富的题材,展现了本地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其主要类型包括生产实用草编和生活装饰草编,有草鞋、稻草人等生活实用草编,有各种动植物、建筑物和仿真场景造型的生活装饰草编。会同草编的传统材料原以糯稻草为主,现在也常用粳稻草。造型讲究神似,人物、动物、花鸟、山水、器物等多题材草编作品,做工精美、生动有趣、立体感强,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现今,会同县结合草编文化在堡子镇茶冲村打造了一座“乡村城堡”——“稻梦小镇”。这座小镇以草编艺术为核心,融合了旅游、文化体验和手工艺展示,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沉浸式的文化体验空间。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精美的草编作品,还可以亲自参与草编制作,感受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八)广坪鼓鼟
广坪鼓鼟,这一极富地方特色的传统音乐,在会同的土地上源远流长,也被当地人亲切地唤作“闹年锣数”。它以打鼓敲锣为核心表现形式,是凝聚着一方百姓情感与文化记
忆的艺术瑰宝。表演时,鼓手们身姿挺拔,双手有力地握紧鼓槌,目光专注而坚定。随着一声令下,他们的手臂高高扬起,又迅速落下,重重地敲击在鼓面上,发出震耳欲聋的“咚咚”声,每一下都仿佛敲在人们的心尖上。与此同时,锣与钹的演奏者也全情投入,锣声清脆嘹亮,“锵锵”作响,钹音则厚重深沉,相互交织。
在春节阖家团圆时,它是增添喜庆氛围的欢乐颂歌;丰收的季节里,它是对辛勤劳作的礼赞;重大节日庆典中,它更是点燃激情的欢乐火焰。当广坪鼓鼟奏响,整个场地瞬间被喜庆热闹的氛围笼罩,人们沉浸在这热烈的节奏里,欢呼、舞蹈,共同享受着美好的时刻,让每一个在场的人都深切感受到这份独特民俗文化的强大感染力。
截至2024年,会同县共有1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此次八个项目成功入选市级非遗,将进一步推动我县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让会同传统文化魅力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来源:会同新闻网
作者:通讯员 杨小云
编辑:唐家兴
本文为会同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