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溪竞渡:凤鸣楚天的龙章
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田 肖军
在湘西的层峦叠嶂间,沅水如一条碧绿的绸带,蜿蜒穿过五溪大地。
每当仲夏端午,这条母亲河便沸腾起来——百舸争流,鼓声震天,两岸青山与万千观众共同见证着一场延续千年的精神盛宴。
福地怀化,享有“全国传统龙舟之乡”的美誉。这里的龙舟不仅是一项民俗活动,更是五溪儿女在历史长河中淬炼出的精神图腾,从盘瓠传说到屈原诗韵,从木桨击水到万人呐喊,岁岁端午,这片被五溪环绕的土地,都在江面上漾开新的涟漪……
溯源:图腾乡愁间的水脉记忆
(每到端午时节,沅水上百舸争流,鼓声震天。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潘雨 摄影)
怀化人对龙舟的执念,早已像五溪水系的支流般,深扎在这片土地的肌理之中。沅水、酉水、辰水、舞水、渠水在此交织成碧绿的网,既滋养出两岸沉甸甸的稻穗,更孕育出“以水为媒”的文化信仰。
于怀化而言,龙舟从来不是简单的竞技工具,而是一艘能载着灵魂穿梭时空的渡船,一头连着先民的图腾,一头系着现世的乡愁。
在不少人的认知里,龙舟总与屈原的故事缠绕。但翻开怀化的史册会发现,早在屈原溆水行吟之前,木桨击水的声浪已在五溪大地回荡。
在怀化,流传着一个传说——
五千年前,帝喾征苗致使国力空虚,北方犬戎部落趁机窥伺中原。五溪民族领袖盘瓠挺身而出,亲率族人征讨犬戎,最终斩下吴将军首级。依旨迎娶帝喾之女辛女后,二人在沅陵半溪石穴披荆斩棘,开创文明,盘瓠由此被五溪各族尊为始祖。
盘瓠辞世后,子孙们为寻其魂魄,沿密布的水网驾舟招魂。因沅陵山重水复,难觅魂踪,便令各族打造饰有龙纹的木舟,船头不雕龙头,却让前排划手以起伏动作模拟“活龙”——这便是沅陵龙舟“无龙头却有龙魂”的由来。那艘细长纤瘦的木舟,恰似龙舟文化的第一枚年轮,圈住了最初的信仰。
沅陵至今流传着“五月五,出盘古,端阳前后听锣鼓”的俗语,流传千年的苗族古歌《漫水神歌》更是唱得直白:“人家赛舟祭屈原,我划龙船祭盘瓠。”
这份对始祖的虔诚,在麻阳“盘瓠祭”中同样炽热。每年农历五月初一至十七,锦江河畔的盘瓠庙前,龙舟竞渡与龙歌相伴,《根源歌》里“别人划船端阳节,漫水划船有根本”的吟唱,像一根红线,串起了部落迁徙的轨迹。
怀化龙舟,亦是对先贤的深情叩拜。
当盘瓠的图腾在时光里沉淀,屈原的诗魂又为怀化龙舟添了层文化釉彩。《湖南通志》记载“龙舟竞渡最早始于武陵”,公元前202年,汉高祖设武陵郡,定溆浦为郡治。作为高庙文化的分支,溆浦早在远古就有了龙船祭祀的雏形。
屈原放逐沅澧时,曾目睹辰水龙舟竞渡,在《湘君》《东君》中留下“驾飞龙兮北征”“驾龙舟兮乘雷”的诗句。相传他五月初五投江,噩耗传到溆浦已是十五,百姓便将这天定为“大端午”,龙舟从初五划至十五,丢粽入江时必念“鱼儿莫食屈原肉”。在溆浦,龙舟是祭奠诗魂的灵舟,载着三闾大夫未竟的求索,在溆水之上往复弋游。
(溆水河畔,35只龙船蓄势待发,共赴千年之约。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潘雨 摄影)
沅水汤汤,溆浦苍苍。
2025年6月10日,晨曦初露,薄雾如纱。在屈原入溆浦的第一站——大江口镇龙舟文化广场,早已人山人海,彩旗如焰。锣鼓声、吆喝声、呐喊声、助威声交织成潮,震天动地。35只龙船蓄势待发,共赴“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5湖南·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文化推广季暨溆浦县传统龙舟赛”的千年之约。
(沉浸式实景演出《溆水放歌·沧浪楚魂》。溆浦县委宣传部供图)
沉浸式实景演出《溆水放歌 沧浪楚魂》骤然登场,2300年前三闾大夫屈原带领楚国水师抗秦的壮阔场面重现眼前。演员们的演绎点燃了全场,溆浦儿女以惊涛骇浪般的血性,完成对诗魂最炽热的祭奠,也拉开了龙舟逐浪竞风流的序幕……
从盘瓠的图腾到屈原的诗行,怀化龙舟的年轮里,早已刻满文明的密码。
1926年,贺龙元帅在沅陵组织的龙舟赛,更给这传统注入了红色基因。彼时他任湘西镇守使,资助23条龙舟竞渡,亲自发令助威,既为胜者授旗,亦为败者鼓劲,留下“练好身子,战胜敌人”的铿锵口号。
这场赛事,让龙舟的鼓声与爱国的号角共振,成为五溪大地永不褪色的记忆。
形制:山水淬炼的凤鸟神韵
怀化龙舟,是五溪山水与人文智慧共酿的琼浆。五溪水系的支流如大地的掌纹,以各自的水文肌理,雕琢出姿态迥异的龙舟形制,恰似一页页灵动的诗笺,在碧波间书写着地域的传奇。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贺刚站在安江高庙遗址的探方前,指尖轻拂过7800年前的白陶残片。那些风鸟纹饰在陶土上盘旋飞舞,早已凝固成永恒的图腾。
“这不是简单的装饰。”他的声音带着考古学者特有的笃定:“这是‘凤鸟载日’宇宙观的具象化——先民将驾驭太阳的神鸟刻在祭器上,祈求光明与力量,这正是沅水龙舟造型艺术最原始的胚胎。”
(辰溪燕尾龙舟鳄鱼首、蟒蛇身、飞燕尾,船体修长,宛如游龙。刘晓克 摄影 )
高庙远古先民以渔猎为生,舟楫是他们与水对话的伙伴。如今怀化大地上的“燕尾龙舟”,仍带着高庙文化的基因,宛如遗落在人间的明珠。
这类龙舟多栖于溆浦、辰溪、中方等沅水支流沿岸,越靠近高庙文化核心区,传统风貌便愈发鲜明。其形堪称造物的神来之笔:“鳄首”昂扬如蓄势的惊雷,似要劈开浪涛;“蟒身”蜿蜒若游龙戏水,藏着腾挪的灵动;“飞燕尾”高翘如凤羽展翅,掠水时带起一串碎银般的浪花。这般模样,原是先民对凤凰、鳄鱼、蟒蛇的敬畏,在时光里慢慢化作了龙舟的风骨。
一艘燕尾龙舟可容六十余汉子,舟首那两三抹身影被唤作“活龙头”。竞速时,他们在浪尖相互推搡、腾挪,上演“掐龙头”的绝技——这独特的民俗,是燕尾龙舟独有的文化密码,藏着远古部落对水源的争夺与守护。
怀化龙舟,彰显着五溪儿女的智慧,细看之下,各地燕尾龙舟又各有风姿。
(溆浦龙船上的“活龙头”表演。溆浦县委宣传部供图)
溆浦的燕尾龙舟长三十五米,尾部高翘三米,恰似燕子掠水时舒展的尾羽,船头宽如鳄鱼张口,能纳三名“活龙头”在浪尖博弈。
辰溪七姓瑶乡的龙船是“蛇身燕子尾”,船尾花纹随宗族姓氏变换色彩,如流动的族谱。
中方县的燕尾龙舟则以速度见长,沿袭着古代战船的朴拙线条,既稳得住疾行时的船身,又藏着古楚龙图腾的神韵,与战国时期楚地龙形遥相呼应,沉淀着沉甸甸的历史分量。
沅陵传统龙舟则是另一种风骨,狭长纤细如水中猎豹。船身比寻常龙舟长两三倍,四十八名船员各有分工:划手、旗手、鼓手、锣手、艄公,如精密的齿轮咬合运转。二十五米长的“黄瓜底”船身,船头削如鸭嘴般尖利,船尾收似燕尾般精巧,四十六名划手分两排坐定,划桨时如蜈蚣摆尾,在浪间划出流畅的弧线。这姿态,是山水与人力的对话,更是时光打磨出的智慧。
(麻阳漫水村的“旱龙船”。张盛斌 摄影 )
麻阳漫水村的“旱龙船”,是龙船入水前的特殊祭祀道具,它模仿水中龙船舵手、鼓手等动作,却具水上竞渡难及的观赏性与艺术性,是独具特色的陆地龙船。
以漫水村盘瓠龙舟文化为代表的“盘瓠祭”,已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村里的壮汉以成为旱龙船表演者为荣耀,因他们自孩童起,便在盘瓠庙观盘瓠图腾、唱盘瓠龙歌,渐学泅水、哼船歌、敲船鼓、操船桨。
一代代漫水村人以“盘瓠祭”活态演绎,传承苗乡龙舟精髓,延续麻阳龙舟文化的魂魄。
盛况:千年传承的狂欢交响
怀化龙舟的鼓点,早被唐人刘禹锡写进诗行。“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十四字便定格了千年前沅水竞渡的喧嚣。
八百年前,宋人朱辅在《溪蛮丛笑》里更细绘辰州(今沅陵)盛景:“蛮乡最重端午,不论生熟界出观竞渡”,那“一月前众船下水,饮食男女不敢共处”的虔诚,恰是屈原“朝发枉渚,夕宿辰阳”途经之地的水脉记忆——龙舟习俗早已浸在五溪的肌理里。
(沅水之上,辰溪龙头庵乡130艘独具特色的燕尾龙舟劈波斩浪。刘晓克 摄影 )
而今,这股热闹穿越时空,仍在江河间沸腾。春风消尽寒意时,河岸已成全民舞台:族老翻黄历择“起水”吉日,村民踩着晨露抬出越冬龙舟,清水冲刷船身,仿佛洗去一冬的沉寂;船匠眯眼刨木,木屑纷飞间藏着代代相传的手艺密码;妇女围坐晒谷场绣龙旗,彩线游走处,凤凰似要振翅飞出布面。
晨雾中,赤脊汉子奔往河岸,“嘿哟——嘿哟——”的号子撞在水面,又被对岸青山弹回,与沅水涛声叠成天然和弦。谁的桨慢了半拍,身旁兄弟会用肘子轻碰提醒;谁的呼吸乱了节奏,鼓手便放缓鼓点等他半分——陌生人就这样成了能背靠背托付性命的队友,每道划桨弧线里都藏着心照不宣的默契。
各地筹备各有风情。
沅陵祭河时,三牲摆上青石滩,米酒沿陶碗边缘淌入碧波,祝歌混着水汽飘向远方。
(2025年溆浦大江口镇举行的溆浦县传统龙舟赛的盛况。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潘雨 摄影)
黔阳古城的龙舟最是讲究,船身彩绘细腻如工笔,龙头缀着银流苏,阳光一照,像把千年月光都抖落进了江里。
古时靠水路传帖办县际较量,竹制英雄帖浸过桐油,顺流穿过五溪险滩。
如今,则提前谋划省市级赛事,政府公告挂满城乡,融媒体镜头追着船匠刨木的弧线,文旅平台的直播预告刚上线,预约便排起了长队。
端午一到,江河彻底成了沸腾的欢场。四里八乡的人潮往岸边涌,铜锣一响,所有声响都成了背景音。岸边观赛区早搭起凉棚,非遗戏台挨着美食摊位,白发老人给孙辈指着江面船影:“你看,现在的热闹,比过去要盛十倍。”
龙舟如离弦之箭刺破水面,船头鼓手赤足而立,鼓槌挥得像流星,"咚!咚!咚!"的鼓声砸在水面,惊起一串串银亮的浪花;划手们脊背起落如潮,船桨入水齐得像用尺子量过,水沫子打在脸上凉丝丝的,却浇不灭眼里的火——这一刻,怀化人的“龙舟DNA”彻底醒了。这股激动,已在五溪大地沸腾了千年。
怀化的端午龙舟赛,就是中国最独特的“水上狂欢节”。
2025年“凤起高庙 龙腾五溪”赛事,系湖南省“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文化活动重要组成部,将这份热闹推至极致。
洪江市主会场,25支龙舟在高庙遗址旁劈波斩浪,1500名健儿的号子震得江鸟扑棱棱飞起。
(溆水河上,百舸争流。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潘雨 摄影 )
溆浦屈原诗歌节上,35艘燕尾龙舟伴着《离骚》吟诵竞渡,“抢鸭”环节水花溅起时,恰似屈原笔下“龙舟兮乘雷”的意境,赛事一等奖那头壮实的黄牛,是对拼搏最朴素的礼赞。
麻阳锦江之上,121个村寨的龙舟逆着激流冲锋,在外务工的汉子们交上请假条赶回来,只为那句“宁输一丘田,不输一篙船”。网络上,“麻阳龙舟”火爆全网,抖音话题播放超23亿次,全网话题突破26亿次,超百万条短视频让这场民间赛事成了全民焦点。
沅陵龙舟融民俗与竞技于一体,“偷料”“抢红”等环节串起独特文化密码,两岸20万观众的呐喊声浪仿佛能掀翻船板,正应了石煌远“火之血,酒之气,山之骨,水之魂,五月辰河看龙腾,方识沅陵人!”的咏叹。
(端午龙舟赛期间,沅陵县万人空巷,岸边观赛者人山人海。沅陵县委宣传部供图)
辰溪龙头庵乡,130支队伍的燕尾在江面上织成流动的锦缎,7000名划手的号子能让山风都跟着打节拍。江中百“龙”竞渡,岸上人山人海:瑶汉群众身着节日盛装,青年挥旗呐喊,老者向孙辈讲述燕尾龙舟的古老传说,摄影爱好者架起“长枪短炮”捕捉瞬间。非遗展演、美食大赛同步上演,37项非遗亮相,辰溪丝弦悠扬、茶山号子高亢;瑶乡菜香四溢,血鸭油亮、狗肉浓郁、猪庖汤鲜香,锅铲翻飞间,是舌尖上的瑶族文化盛宴。
而这一切,早已不是简单的民间狂欢。怀化13个县(市、区)的江河岸畔,政府的规划与百姓的热情正织成一张文化传承的网——资源在整合中汇聚,传统在创新中生长。
当龙舟的号子与文旅的号角共振,当千年的鼓点敲进数字时代的脉搏,五溪大地的龙舟文化,便如沅水汤汤,既载着古老的乡愁,又奔涌着崭新的生命力,在每一朵浪花里,都绽放着生生不息的光彩。
精神:劈波斩浪的东方魂魄
2023年麻阳锦江,一支龙舟队顶暴雨、逆激流,无动力无补给,8小时行30公里赴赛。斑驳船桨与苍劲鼓点,奏响震撼世界的东方壮歌。网友叹:“这是中国人骨子里的韧劲在浪里翻腾。”
2025年5月31日,国防部端午视频开篇,便是麻阳上百位村民送龙舟的画面。这份硬核,在五溪山水间生长为更动人的模样……
(麻阳龙舟赛激战现场。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潘雨 摄影 )
怀化龙舟最动人的魂魄,从不在雕花龙头或炫目光彩里,而在穿透浪涛的号子、不屈的挥桨中。这种精神如沅水河床,沉默却坚韧,托举千年竞渡,亦托举五溪儿女的精气神。
2024年五月的晨光里,麻阳县郭公坪镇的山路上走着一串特殊的队伍——80双手推着38米长的龙舟,像守护着一块沉甸甸的信仰。他们要穿越108里山路去县城赴赛,崎岖处得肩托手扛,湍急的锦江河道里得合力扛船泅渡,日出动身时裤脚还沾着晨露,日落抵达时脊梁已被汗水浸透。
这份执念,在铜仁赛场化作了震撼人心的抉择。因舵手重心偏移,郭公坪队的龙舟突然偏离赛道,队员们对视一眼,竟集体翻身入水——“不能占了对手的道”。消防队员赶来时,他们正抱着船桨在浪里笑,申请重赛时连裁判都红了眼眶。
当其他队伍已上岸休整,这支浑身湿透的队伍独自驶进赛道,江两岸的喝彩声比冠军领奖时还响。网友说:“他们翻了船,却立起了怀化的脊梁”,而队员们只是擦着水珠说:“老规矩不能破。”
(辰溪龙舟赛上演气势磅礴的“掐龙头”。刘晓克 摄影)
类似的传奇在五溪大地不断上演。2025年端午,麻阳官村“乌龙队”的00后们打破了千年祖训——这个世代恪守周边村邻都是朋友,大家应该团结,龙舟比赛“只准输不准赢”的村落,第一次让黑桨划出了最快的浪。
夺冠那天,20名队员跪在祠堂前,23岁的残疾少年小田攥着变形的手掌直发抖。出生时的病痛让他手指无法伸直,却拦不住他每天偷偷练桨——“老祖宗说‘宁输赛事,莫伤和气’,可我想让他们看看,我们能守规矩,更能争口气!”
村里老人摸着锦旗哭了:“守了一辈子‘让’,原来传统不是锁,是让后辈站得更直的根。”
船鼓激越,今古共鸣。怀化龙舟,展现的是“团结奋斗”“同舟共济”的精神内核——
(溆浦女子龙舟队。溆浦县委宣传部供图)
如今的怀化江河上,女子龙舟队的红绸与男子队的号子共舞,溆浦的谌芳带着十二位姐妹辞掉工作,自筹资金造龙舟,手掌磨出血就用布裹着练,笑说“女人划的不是船,是给姐妹同胞们开的路。”
辰溪县31岁小伙的刘亚南和父亲从温州赶回来,全村近200名务工青年返乡参赛,船桨起落间,把辰溪县“石马湾村”的名号喊得震天响。
怀化龙舟,更是传统与青春的“双向奔赴”——
冰封的北国,也留下了怀化龙舟的辙痕:12月29日,哈尔滨冰上龙舟超级联赛决赛在银装素裹中启幕,麻阳龙舟队的年轻健儿从南方水脉奔赴北国冰场,在冰雪盛宴中奋勇争先,最终斩获第七名跻身十强,让五溪的鼓点在冰封江面上敲出倔强回响。
而五溪非遗园的“数字博龙舟”里,年轻人用全息与AR技术复刻燕尾龙舟的灵动,游客踏上感应踏板,挥臂间便有虚拟浪花翻涌,在虚实交织中触摸千年文脉的温度。
(辰溪龙舟百龙游江,劈波斩浪。刘晓克 摄影)
文化以根脉召唤五溪儿女归来,他们便以青春为笔,为传统注入奔涌的新血脉。
五月的辰河上,每道浪花都在诉说:龙舟从不是简单的竞速。当2025年的龙舟季带来21万游客的欢笑,当4200万元文旅消费唤醒两岸的烟火,我们终于读懂:那些浸透汗水的号子、磨破掌心的船桨、跪在祠堂的身影,早已化作怀化高质量发展的密码。
正如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在高庙文化研讨会上所言:“高庙文化是史前文明的璀璨星光。”而从高庙文化走来怀化龙舟文化,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先民“凤鸟载日”的宇宙观,打开了盘瓠后裔的迁徙路,打开了屈原“上下而求索”的诗行,更打开了当代人对传统的敬畏与创新。
站在沅水之畔看龙舟劈波,恍惚听见七千年的回声在浪里翻涌。那是高庙白陶上的凤鸟在飞,是盘瓠的子孙在唱,是屈原的诗魂在和,是贺龙的号角在鸣,更是无数怀化儿女在呐喊。
这部镌刻在水面上的活态史诗,永远有新的篇章在等待书写,就像那永不停歇的鼓点,永远朝着更壮阔的未来,破浪前行。
来源:怀化新闻网
编辑:刘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