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福地怀化·文化简史④|屈子行吟:千年诗源的时光回响

来源:怀化新闻网 编辑:王敏 2025-09-11 15:21:25

屈子行吟:千年诗源的时光回响

怀化日报特别报道组 肖军 杨博媛 杨玉捷

雪峰高,溆水长。

在五溪大地的层峦叠峰间,溆浦如同一颗被时光珍藏的明珠,在楚辞的诗韵里绽放。

2300年前,被流放的屈原一路溯江而上,行至溆浦。在这里留下《涉江》《离骚》《九歌》《天问》等千古流传的楚辞名篇,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也成就了溆浦“诗歌之源”的美名。

弦歌传千载,文脉润端阳。

在屈子行吟地——溆浦,举办了“福地怀化 诗歌之源”——2025湖南·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文化推广季活动。我们随同前来参加活动的全国文化名家,沿着屈原溆水行吟的足迹,于山水间品尝楚辞诗韵,探讨屈原与溆浦的不解之缘,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诗意之旅。

矗立于溆浦屈原广场上的屈原雕像(溆浦宣传部提供)

访遗址,聆听屈原行吟的故事

楚辞瑰丽,浪漫而浓郁的美学魅力,与《诗经》并列为诗歌的两大源头。

有学者考证,屈原17年的流放生涯,至少有9年在溆浦生活,至今传世的26首诗歌,至少有18首创作于此。在创作中,他将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抒发了对故土的深深眷念与对国家的无限忠诚。

溆水听故事,屈原唱离骚。步随屈子行吟的足迹,无不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和诗歌魅力。同时,惊奇地发现屈原诗中描写的景物,都能在这块土地上找到对应的地点。

图为大江口镇犁头嘴(溆浦县委宣传部提供)

在位于沅江与溆水交汇处的大江口镇犁头嘴,这里是屈原进入溆浦的第一站。公元前296年,屈原再遭排挤,被流放到沅湘,他在《涉江》中明确记述了进入溆浦的行程:“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

当时,屈原乘坐的舲船从宽阔的沅江驶入狭窄的溆水河,眼前峭壁耸立,森林茂密,河道蜿蜒曲折,让他心生迷茫与徘徊,发出如此感慨。

站在犁头嘴,遥想当年凄风苦雨的隆冬之际,三闾大夫“乘舲船余上沅”的漂泊身影,内心充满了犹豫与彷徨,江水汤汤,仿佛仍在诉说那段忧思。

著名屈学大家萧兵先生称《涉江》为小《离骚》,足见《涉江》在屈原作品中的份量之重,地位之高。

一曲《涉江》唱彻天地,回荡古今,成为激励心灵的千古绝唱。

图为溆浦思蒙碧水丹霞景区

离开大江口镇,顺着溆水而上来到了思蒙镇,这里的丹霞地貌风光如诗如画。心旌荡漾之际,游船进入了如泣如诉的“屈子峡”,峡谷两岸高山蔽日,浓荫幽深。屈原在《涉江》中描述:“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相传“思蒙”一名就取自这首诗。

此情此景,让记者联想起南北朝时期大文豪刘勰的《文心雕龙》,诡谲辞藻极力称赞屈原描山绘水的成就,说他是“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

行进在思蒙的屈子峡中,两岸山腰中,一片片橘园展现在眼前,溆浦屈原学会会长舒新宇指着橘园介绍,这里就是屈原歌颂过的溆浦红橘。

(图为溆浦盛产的柑橘)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船上,人们临风吟诵着《橘颂》,传颂着屈子的传闻。世事变迁,山风水月永恒。在溆水的微波中,斜阳在江面洒下满屏的金黄。

乘船经过三闾滩时,舒新宇告诉记者,一次,渔民逆水行舟,不能上行,曾任楚国三闾大夫一职的屈原下河帮助渔民推舟拉纤。后人为了纪念屈原,便将屈原推舟之地,称为“三闾滩”。

三闾滩(溆浦宣传部提供)

传说屈原在三闾滩帮船工推船拉纤时,登临高台,只见溆水河形成一个巨大的问号,触景生情,遂作《天问》。后人为纪念屈原,遂称此高台为“天问台”。登天问台的道路非常崎岖,全靠步行,登高而上,仿佛在静静的空谷中默默与天对话。

屈原在溆浦行吟遗址多达26处。明月洞,是屈原幽居独处创作楚辞的地方。

明月洞(溆浦宣传部提供)

下船上岸,乘车来到位于溆浦县水东镇黑岩村的明月洞,这里是悬崖峭壁式的S形峡谷。下开上阖,仰视天光,宛如一弯明月。峡谷最深处有一水自石壁涌出,形成梯级瀑布,犹如文思翻涌,绵绵不绝,令人叹为观止。

相传,屈原在明月洞每天面对峡谷岩壁的兰花芷草、芙蓉菖蒲等香花美草,在“洗心池”日省三身。这些,也成了《离骚》志洁物芳的花草,成为屈原哀婉缠绵、如泣如诉情感寄托的对象,远大抱负和不幸遭遇展现的载体。

沿溆水再南行20公里,高峻挺拔的穿岩山撞到眼前,山体在溆水边上壁立而起,有一处披着一山苍翠的美女石,当地人称为山鬼崖。

相传,当年屈原在这里结识了两个女巫。他听她们唱歌,看她们跳祭祀的舞蹈,扮演山神山鬼的表演。于是,在他的笔下出现了可爱的山鬼形象。

传说虽渺不可考,但当地旅游人在这里依托山泉开发出的瑶池仙境妙不可言。一汪清澈见底的池水挂在悬崖边,令人情不自禁地打着赤脚淌水行走,感受“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的情境。

乘车返回,走上溆浦县城南边的吐钱岩山头。山并不高,如平地隆起的一条卧龙,横在溆水盆地中间。舒新宇告诉我们,山下就是战国时期的溆浦古城遗址。

相传这里是屈原居住过的地方,山上埋葬着许多与秦国作战而牺牲的士兵。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溆浦发现了四千多座春秋战国和西汉时期的古墓,其中七成为秦军、楚军和巴人军士墓。成千上万件青铜剑、弋、箭等兵器出土,佐证了《史记》秦伐楚黔中的历史记载。

屈原扮演者明超(溆浦宣传部提供)

公元前280年,秦国大将司马错率兵从黔江进入乌江,然后顺酉水到沅水,至溆浦大江口进入溆水,攻打黔中郡。两千多年前的溆浦古战场,铁骑奔腾,战马嘶鸣,刀光剑影。

当时屈原亲眼目睹楚国士兵勇猛无畏,壮烈殉国的场景,含泪写下了一首悲壮的《国殇》。

“当我踏入溆浦领域,在思想意识上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仿佛时时都能看见屈原彷徨行吟的伟大身影。”中国屈原学会第一任会长汤炳正在寻访屈原遗址时,曾发出这样的感叹。

从入溆登岸的犁头嘴,到其它历史遗迹,每一处都见证了他的足迹和气息。品尝屈赋,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溆浦大地神秘的烟雨雾岚,奔泻着湍急的瀑布涧流,喷射出奇幻的云霓霞彩,回荡着狂野的巫风傩韵。

屈原爱国怀乡诗歌文化节民俗活动表演现场(溆浦宣传部提供)

行吟地,屈原完成从政治家到文学家的转身

“一曲楚辞归溆浦,思蒙抒愤韵犹长。诗溪江畔吟骚赋,明月洞天歌此章。”2025年溆浦大端午期间,《诗刊》社主编李少君即兴写下了《溆浦致屈原》一诗,这首诗即延续了中国诗歌山水含情的传统,又通过空间命名的方式强化了溆浦作为“楚辞之乡”的文化身份。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5湖南·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会现场(溆浦宣传部提供)

屈原在溆浦的创作经历,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被放逐的楚国三闾大夫,在这离政治中心的边远之地,反而创作出了最璀璨的诗篇。溆浦山川草木,云雾风雨,都化作了《楚辞》中奇崛的意象,开启了文气沛然的诗意中国。

行吟溆浦山水风物之间,屈原完成了一次从政治家到文学家的华丽转身,成为我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开山鼻祖和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诗人,并成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及其作品的传播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1953年,屈原逝世两千多年以后,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当时,许多国家都举行了纪念屈原的活动。

诗歌也能插上翅膀,飞出书页,飞向陌生的心灵,飞向辽阔的世界,在中国广为流传的《楚辞》诗篇就像插翅飞翔的百灵鸟,被传播,被吟诵,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自汉代以来,屈原的作品及端午文化逐步流传到朝鲜、日本以及东南亚地区。日本保有大量明清时代流传到该国的《楚辞》刻本,日本、韩国、越南现在还保存《楚辞》的翻刻本。欧洲、北美等地也涌现出不少屈原的研究者和屈原作品的翻译者。

俄罗斯、日本、韩国都出现过有关屈原及《楚辞》的研究者和研究著作,以日本的研究著作最多。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时,中国领导人毛泽东以宋本《楚辞集注》作为礼品赠送。

一部楚辞凝结成联通世界的纽带,以架起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

2009年,以纪念屈原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端午节及其传说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第一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这说明屈原的诗歌具有世界性价值,屈原高尚的人格和精神价值也是人类共同的遗产。

屈原闻名世界,而溆浦得其眷顾,又成为了“诗歌之源”的风暴眼,其产生的能量影响至今,可谓是屈原成就了溆浦,而溆浦亦成就了屈原。

图为《诗刊》社授予溆浦“中国诗歌探源中心”的牌匾

2024年,《诗刊》社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认定溆浦是诗歌的发源地之一,并授予“中国诗歌探源中心”的牌匾,标志着溆浦诗歌文化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凸显。

探诗源,溆浦山川人文育屈原瑰丽诗篇

“我们每个诗人到溆浦来,都是来朝圣的。这里是中国诗歌的源头,2300年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从这里开辟了中国诗歌的一条新的航道。”中国作协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深情地说,每一位热爱诗歌的人,都要到溆浦走一走。

屈原求索于溆浦,溆浦地域文化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与前来溆浦探源的屈学专家、文化名人,进行了探讨交流。

(图为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节现场调研讨论会黄凤显发言现场)

“溆浦是屈原人生的逗号、省略号,也是感叹号和句号。”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凤显这样诠释,屈原深邃的思想、不懈的追求、伟大的诗篇,与溆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楚辞之不朽,离不开溆浦的孵化。溆浦不仅是屈原诗词的灵感之地,也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地。

至溆浦,是屈原的“幸与不幸”。李少君说,诗歌被认为是一种以抒情为主的文化载体,抒情诗一直是中国诗歌的主流。“抒情”两个字,最早出现在屈原的诗歌《九章》里:“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屈原因政事心有郁结,所以以诗歌倾诉内心的幽怨和情绪,由此成为抒情诗的始祖。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在溆浦的深山老林里,屈原哀叹生命的困厄,但这磨砺了他的心志,他始终坚定不悔,纵然“愁苦而终穷”,依然“不能变心以从俗”“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楚辞’之为方言文学。”(古典文学研究家李嘉言语)屈原在作品里使用楚国方言,“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地方色彩异常浓厚,其中就包括许多溆浦方言。屈原从溆浦的巫傩唱词里找到了一种不受任何局限,挥洒自如的最佳表现形式。

“溆浦滋养了屈原,其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都同溆浦有关。”著名作家王跃文认为,屈原诗歌是上天入地的艺术表达,与当时受巫楚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

(对话溆浦籍作家王跃文。全媒体记者 吴涛 摄)

屈原曾长期担任三闾大夫职务,负责主持宗庙祭祀和教育文化等事项,溆浦所在地区民风淳朴豪放,有法祖敬天、崇尚巫风的习俗,为我国巫傩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这里,屈原得以深入民间访察风俗,收集异事奇闻融入诗中。

江山之助孕楚辞。刘勰在其《文心雕龙·物色》篇里说: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然则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这个‘江山’指的主要就是沅湘地区的山水……”屈学专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振振认为,沅江、湘江是中国旅游山水最早的描写对象,屈原《九章·涉江》,是中国旅游山水诗歌的源头。

在溆浦,每个人心中都有个屈原

诗人已去,诗人的芳魂化作了这块土地上的屈原文化,像一颗颗珍珠,散落在溆浦的山水间,更在人民的心头上。

屈子逆流行吟的溆水流域,留下了一长串的屈子文化符号,屈子庙、招屈亭、屈子峡、三闾滩、橘颂亭、问天台、离骚湾等,拓印了屈原行吟溆浦的足迹;招魂、山鬼、傩戏甚至盛行在溆水两岸的大端午、划龙船,都成了屈子原乡文化的符号。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早在西汉前,溆浦就有了纪念屈原的建筑——招屈亭,充分表明了溆浦民众对屈原的热爱。该建筑比唐玄宗正式下令将屈原作为忠臣建祠立祀早了近千年,成为历史文献所载全国纪念屈原最早的纪念地之一。

“楚辞之乡、诗歌之源”的溆浦,如今每逢端午盛会,中外游客相约感受端午文化。古老祭祀仪式、龙舟竞渡、端午诗会等系列活动让端午文化灵动起来。

在溆浦,端午甚至比春节还要隆重,有“端午比年大,一个端午两次过”之说。农历五月初五过小端午,五月十五过大端午。然而,更看重的是大端午。当地百姓说,端午要过“大”的,粽子也要吃“大”的,就是为了纪念三闾大夫屈原。

溆浦人民包枕头粽纪念屈原(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博媛 摄)

相传,当年五月初五屈原在汨罗沉江的噩耗传到溆浦时,已经过去了整整10天,于是,对屈原饱含真情的溆浦人就把这一天定为祭祀的日子。

“当时,悲痛的男人纷纷下河扒龙船,寻找三闾大夫,女人沿河丢粽粑,牛角棕和枕头粽雨点般落入河中,吸引鱼群不要伤害三闾大夫。”溆浦县前文联主席张昌竹说,这深深地表达了溆浦人对屈原的真心爱戴和崇敬。

在岁月的长河里,溆浦人用一种情怀,把情思全部沉淀在粽子里,细细品味传统的韵味,感受岁月的温柔与沧桑。

(图为溆浦县大江口镇龙舟竞渡。田文国 摄)

“驾龙辀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驾飞龙兮北征,横大江兮扬灵。”2300年前,在大江口犁头嘴,屈原曾在这里观龙舟竞赛渡,并在这里写下豪放诗句。

2025年6月10日,这样壮观的场景再次在这里隆重上演。

35支敞口凤尾龙舟似出水蛟龙,飞驰竞渡。龙舟上,鼓声铿锵,号子高亢,队员们铆足劲头,奋力挥桨,劈波斩浪。河岸上数万观众热情高涨,呐喊声、锣鼓声交织在一起,响彻云霄。

千年楚韵与时代新象在这一刻交相辉映,呈现出一场精彩绝伦、浪漫激情的大端午“盛宴”。

图为溆浦县大江口镇龙舟竞渡(溆浦县委宣传部提供图片)

在溆浦,端午节又称诗歌节。端午之际,既有当地诗歌爱好者用土腔土调吟唱离骚体诗,也邀请国内知名诗人和学者共襄盛举,如今,“屈原爱国怀乡诗会”已发展为享誉全国的诗歌盛会。

“在溆浦,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个屈原。”这是溆浦人的共同心声。

延文脉,传承屈原的诗和远方

溆水长流,滋养着这片土地;屈原精神,滋润这方人们心灵。

屈原虽逝,但他把诗歌的种子播撒在溆浦大地,让千年文脉得以延续,已渗入这方人们血脉里的屈原精神在这里得以接续传承。

一个文化名人如此评价:“《离骚》著成后,此地多赋才。”

“屈原留下了很深的文脉,溆浦是最受屈原文化滋养的地方之一。”屈原后裔、中国诗歌春晚总策划、总导演屈金星说,溆浦地处雪峰山腹地,过去是交通很不便利的边远地区,但在沈从文笔下却是文化发达之地。这里之所以文化繁荣、人才辈出,追根溯源是受屈原文化的熏陶。

屈子霞(雷文录 摄)

在溆浦采访期间,点数古代风流人物,溆浦人如数家珍。

唐代诗人王昌龄曾宦游至此,留下“溆浦潭阳隔楚山,离尊不用起愁颜”的诗句。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也来了,他写下这首如一幅国画山水的《泊溆浦江口》:“溆浦江边泊,云中见驿楼。滩声回树远,崖影落江流……”

历代还有很多的诗人,追溯屈原足迹来到溆浦,感受这里神秘的楚巫之风和山水诗意之美,并留下自己的诗篇。

沈从文在一篇文章里写到溆浦,说溆浦在湘西文化中水准特别高,读书人特别多。

据县志记载,仅明清时期,溆浦就考取进士19人、举人141人、贡生420余人。

由于受屈原高洁品质的影响,入仕之人多正直廉洁。

明洪武年间监察御史夏铭善,守正不阿,明太祖朱元璋凡有大事,都征询其建议。后夏铭善因受同仁牵连致死。朱元璋追悔莫及道:失吾直臣!

龙舟竞渡前预热现场(溆浦宣传部提供)

邓启愚,明代万历年间曾任南阳知府,为官清正廉洁,百姓歌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南阳邓公,重生父母。

清代严如熤,师从岳麓书院院长罗典,后官至陕西按察使,湖湘文化经世致用代表人物之一。其写下的《苗防备览》《三省边防备览》,都是清代中期地方社会史难得的第一手资料。他编著的《洋防辑要》系统总结中国海防地理的历史与现状,书中有关钓鱼岛的记载,是钓鱼岛属于中国领土的有力证明。

盘算近代杰出人物,溆浦更为自豪。

走上卢峰镇的一个山坡,那里有一座墓地,里面安葬着被誉为“敦煌艺术的拓荒者、西域文明的采珠者”向达。

作为交流学者,向达在英伦大英博物馆工作期间,将那里收藏的敦煌文卷弄得一清二楚,是最早明了敦煌家底和价值的中国人,也是提出保护敦煌的第一人。

在县城西15公里的皇临山下、溆水河畔一个秀丽的村子里,一栋四缝三间木结构的老式吊脚楼,这就是著名的教育家、出版家《辞海》主编舒新城的故居。

据当地文化界人士介绍,舒新城一生中有许多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第一”:中国第一个写“摄影初步”理论的人,中国第一个提出电化教学的人,但最让人乐道的还是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新旧《辞海》的编辑和出版事业。

溆浦走出了两位毛泽东在一师的老师武绍程和荆嗣佑。经过屈原文化熏陶的两位老师,教出了一代伟人和充满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伟大诗人。

走出了曾任新华社原社长向仲华,湖南省作家协会原主席的王跃文,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著名军旅诗人曾凡华,他们都是中国文化界赫赫有名的人物。

“屈原在溆浦写下《楚辞》中的千古名篇,足以证明溆浦是文化创作的福地。”王跃文饱含深情地说,在他37年文化创作生涯里,最重要的内容是写家乡,屈原文化是他文学创作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据不完全统计。溆浦籍作家加入中国作协的有12位,加入省作协的30多人,成为现代湖南文学创作的“溆浦现象”。

屈子风流两千年,溆浦作为屈原流放期间的长居之地,留下了他的风采,留下了他的诗篇,更留下了他的精神。

溆浦人继承屈子的文采风流,又继承了屈原的一腔爱国情怀。到了国家危难时期,他们挺身而出,救国家于危亡。

县城第一大桥旁,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向警予的纪念馆。她是中共第一个女中央委员、第一任妇女部长。向警予为了救国救民,在白色恐怖中坚持与敌斗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图为溆浦县向警予雕像。溆浦县委宣传部提供)

在屈原入溆浦的犁头嘴对岸山坡上,长眠着鸦片战争中英勇抗击英军、以身殉国的“定海三总兵”之一的郑国鸿将军。

当年,定海失陷后,英军压制郑国鸿守卫的竹山。经过激战,大部分将士阵亡,身负重伤的他毅然冲入敌阵,挥刀连斩数敌,最后壮烈牺牲。

走上溆浦龙潭的弓型山上,一座烈士陵园映入眼帘。郁郁葱葱的松树下,长眠着700多名抗日将士的英灵。纪念碑造型别具一格,是一颗炮弹,主碑是钱钟书的父亲、当时在溆浦的大学著名教授钱基博题写的墓志铭。

(图为溆浦县城。通讯员 雷文录 摄)

与弓形山对望的英雄山,原名鹰行山。20世纪40年代中叶,中国军民与日寇最后一战在雪峰山区展开,其中最惨烈的战事就是龙潭战役。

这一仗,打出了中国人的尊严,将士们浴血奋战,将日寇南犯的铁蹄斩断在溆水河畔。

而和将士奋勇杀敌相呼应的是,从溆浦县城到鹰行山阵地这50多公里山路上,是10万溆浦民工推粮、拉弹药、送伤员的匆匆脚步声。

如今的溆浦,离骚文体绵延不绝,楚辞文墨后继有人;屈原精神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图为溆浦屈原学校学生正在朗读《橘颂》现场。全媒体记者 杨戟 摄)

清晨,走进溆浦屈原学校,孩子们齐声朗读楚辞篇章声声入耳,让记者浮想联翩。在行吟溆水越千年的时空,屡遭贬谪的三闾大夫身披晨曦绚丽的霞光,在溆水之畔上下而求索,至今,“其修远兮”的那一片霞光,仍在溆浦的烟云里流光溢彩。

来源:怀化新闻网

编辑:王敏

阅读下一篇

返回会同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