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芷江,龙津风雨桥是一个绕不开的地标。它始建于公元1591年,全长246.7米,宽12.2米,因桥墩形似“龙口喷津”而得名,当初建成时为我国最大的风雨桥。
然而,其真正的分量远不能用数字来丈量——它是侗族群众智慧与技艺的结晶,是文化传承的生动载体,更是一段壮烈抗战史诗的血肉见证。
当夜幕降临,和平湖灯光流转,这座横跨舞水河的桥梁仿佛贯穿时空——一边是游人如织、灯火可亲的当下;一边是炮火连天、山河泣血的峥嵘岁月。
风雨桥化身抗战“生命线”
1936年6月2日,京滇公路建成通车,芷江龙津风雨桥自此成为连接滇黔的要道。
抗战中,为了方便卡车运输物资,全力支援前线,芷江人民做出了艰难而痛心的决定——拆除桥上的侗族建筑,将其改造成坚实的石墩木面公路桥,桥上还设有岗亭保障安全。
(摄于1939年的龙津公路桥)
烽火岁月里,无数军用物资经由这座桥梁抵达芷江,再转运至各抗战前线。这条维系前线的“生命线”,也成为了日寇的眼中钉,竟遭疯狂轰炸三十八次之多!
硝烟弥漫,弹片横飞。然而,在驻芷江中美空军的英勇拦截和芷江军民的誓死守护下,日机投下的炸弹屡屡偏离目标,多落入河滩、河床及桥头民居,造成巨大牺牲,而风雨桥却奇迹般地始终巍然屹立于舞水河上!
它宛如一条不屈的钢铁巨龙,源源不断地将物资输往前线,也将必胜的信念传递到每个国人心中。
胜利的荣光在此定格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1日,代表百万侵华日军的今井武夫一行,飞抵芷江,在投降备忘录上签字,向中国投降。
(装扮一新的龙津风雨桥迎受降)
为了庆祝这场伟大的胜利,芷江人民将整个县城打扫干净并装扮起来。特别是在人流汇聚的龙津风雨桥两端,搭起了两个双重檐牌楼,用青松翠柏作整体装饰,在东西牌楼上方分别书有“正义大道”“和平桥梁”八个一米见方大字,用松柏在龙津桥两边桥栏点缀了许多“V”字装饰,无声地宣告着胜利的喜悦和对和平的祈愿。
这座从战火硝烟中挺过来的风雨桥,就这样静静地矗立着。它亲眼见证了中国人民熬过最艰难的抗战岁月,也亲历了这来之不易的伟大胜利。
时光流转,岁月如歌。
历经数百年风霜,如今的龙津风雨桥已化身为一条流淌着烟火气息的文化商业街,桥上,琳琅满目的非遗小吃飘香四溢,各具特色的杂货店铺鳞次栉比。每到夜晚,灯光秀在桥身绽放,光影交织间,仿佛能让人看到当年的烽火岁月与胜利时刻,成为芷江递给世界的一张闪耀着历史光辉与时代活力的文旅名片。
(全媒体记者 李金欣 通讯员 黄建建)
来源:怀化新闻网
编辑:毛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