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诗班”解决“大问题”——如何看李柏霖“田野诗班热”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梁晓刚 编辑:王敏 2024-03-14 19:25:07

自2021年11月新华社报道会同县粟裕希望小学李柏霖老师开展儿童诗歌教学探索的事迹后,2022至2023年,“田野诗班”先后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几十家主流媒体甚至外媒跟踪报道,掀起一股“李柏霖田野诗班热”,“田野诗班”相继走进“鲁奖”、央视“春晚”舞台,成为近两年中国教育的一大看点。

在自媒体泛滥,大众热衷追逐“花边化”“负面化”新闻的当前,“田野诗班”报道热,无异于一股“清流”,不禁引起人们的探究和好奇:为什么一所边远山区小学教师的诗歌教学,会引起持续热度关注?产生如此大的社会反响?近日,会同县教育局长刘小忠和分管教学业务的副局长粟小明接受湖南日报采访,从另一个视角谈了自己的看法——透过现象看本质,看似很平常的“小诗班”其实解决了农村教育的“大问题”。

“田野诗班”赋予了教育新闻宣传的典型属性

“田野诗班”的主角——李柏霖老师身上折射的亮点,是教育新闻宣传“追寻”的热点。李柏霖老师是一名95后乡村小学教师,是公费师范培养的优秀毕业生代表,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任教。这虽然是国家政策规定的,但这批受益教育脱贫攻坚的“新生代”教师,是否从内心热爱教育事业?是否心甘情愿反哺家乡教育?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如何?能否承担教书育人的时代使命?依然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李柏霖老师外表清纯,性格阳光,讲得一口标准好听的普通话,给人的第一印象就非常好。更主要的是她工作认真负责,富有爱心,能在“模式化”的农村教学课堂上打破常规,另辟蹊径,带领孩子们写儿童诗,这份坚持就值得点赞——李柏霖老师身上折射的这些特质亮点,正是教育新闻宣传要大力挖掘、培树的典型。

“田野诗班”名称本身蕴含的典型意义,赋予了教育新闻宣传的内涵品质。“田野诗班”应该是中央电视台《新闻周刊》栏目主持白岩松点评李柏霖老师事迹时取的名字。这个名字取的巧。一是巧在“田野”:这是乡村,不是城市;是户外,不是教室。把课堂搬到户外,让孩子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感悟大自然,在与大自然的接触和对话中放飞心灵,抒发性情,开展探究式学习,不仅契合孩子的天性,也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二是巧在“诗班”。“会作诗的班”“诗一样的班”,这个“标签”很是吸引眼球。教孩子们写诗,而且是一群农村孩子、视简单作文为“最难”的小学生写诗,他们能写出诗吗?老师是怎样教他们写诗的?是噱头还是折腾?都是我们想一探究竟的。事实上,柏霖老师教孩子们写诗的初衷,正是受了孩子们“灵性乍现”的启发,并非刻意的“创新”。而且,柏霖老师把写诗定位为“学会观察”“大胆想象”“敢于表达”,这也正是小语课标的要求,是作文教学的基本技巧。令人欣喜的是,孩子们从最初的“不会写”到“敢写爱写”,从“几个人写”到“全班写”。孩子们的诗,抒发了对爱的渴望,对梦想的追逐,童真质朴,富有想象。诗歌是美好的、温暖的,教育的目的和境界,不正是引导孩子们去认识美、发现美、拥抱美、塑造美,追求“诗意的远方”吗?“诗班”名副其实!

“小诗班”解决了当前农村教育的“大问题”

“小诗班”能解决当前农村教育的“大问题”?还真不是夸大其辞。

“爱”,是诗歌的永恒主题,孩子们用诗歌抒发爱的渴望,诠释爱的真谛,在诗的陪伴中理性成长——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爱”的缺位、缺失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和教育,一直是当前教育的焦点和难点,是普遍性社会问题。在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居多,以会同县为例,乡镇学校留守儿童达到60%甚至80%以上。由于父母远离身边,缺失亲情陪伴,“隔代教育”的弊端,以及受手机网络游戏等外部因素的影响,造成不少留守儿童性格孤僻、任性叛逆,缺乏爱心同情心。“诗是灵魂之书”(拜伦语),李柏霖老师用写诗这种特殊的“高雅”方式,唤醒孩子们内心世界爱的意识,抒发对爱的渴望——对父母的爱、对生活的爱、对祖国的爱,让孩子们走出“自我中心”,走出封闭世界,“用诗歌点燃梦想”。正如作家巴金所说,“诗是放射心灵的一种美丽的光芒,它能够激励人们前行”,“田野诗班”用充满温暖温情的“高雅”方式唤醒孩子、启迪孩子、牵引孩子。这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无疑是一种事实证明有益有效的尝试。

诗歌是最好的心灵良药,孩子们在写诗中认识爱、感受爱,学会了感恩,在“创作”活动中培养了自信——有效解决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李柏霖老师说,“诗歌当然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但诗歌或许是找到人生答案的一把钥匙”。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感情冷漠、自我封闭、消极厌学、缺乏感恩心和自信等心理健康问题。李柏霖老师教孩子写诗,让孩子们“想什么写什么”“把看到的最美的写出来,把最想说的心里话写出来”——“用诗歌叩开心灵的门扉”。孩子们走出自我封闭的内心世界,学会了情感沟通,懂得了互爱感恩。李柏霖老师把他们带到湖南科技大学、湖南省图书馆参加“创作论坛”“全民读书日”活动,登上“鲁奖”舞台,走进“春晚”写诗,在梦想追逐和自我展示中,孩子们不再自卑,不再胆怯,充满自信——情感流淌、阳光自信,是克服心理障碍的良药。

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和禀赋都不同,教师要因势利导,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田野诗班”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成功案例。李柏霖老师是教语文的,结合语文教学教孩子们写诗,既发挥了自己的专业专长,又针对语文教学中学生不擅语言表达的共性,以诗为钥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势利导地开发孩子最简易最质朴的文学禀赋,事实上起到了文化熏陶文学浸润的作用。同时,“田野诗班”激发了大部分学生的写诗兴趣,但并不强迫每一个孩子写诗、写高质量的诗。相反,柏霖老师鼓励班上学生积极参加其他课外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特长,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如何利用、扩大和引导“田野诗班”典型效应

怀化市教育局基教科科长瞿宏建指出:“眼是心灵的窗户,心是思维的大门。田园诗班就是引导学生用眼发现、用心感悟,让学生对作文和语文产生浓厚兴趣,继而在不断的坚持和拓展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乐于接受,在小学阶段非常实用,应大力倡导。‘田野诗班’走进春晚,是怀化教育的骄傲”。

“田野诗班”出名了,这是好事,对于宣传粟裕大将故乡名片、树立“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推动边远山区教育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作为一种教学探索,“田野诗班”为小语教学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模式,是可以学习推广的,但我们不提倡简单的复制照搬和“东施效颦”。下一步,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利用、扩大和引导好“田野诗班”典型效应。一是配合各类媒体继续加大宣传,重点突出李柏霖老师的奉献和探索精神,强化引领示范作用。二是呵护和引导“田野诗班”,跟踪关注“田野诗班”孩子的成长,防止“盛名”之下滋生的骄傲、偏执心理,产生现代版的“伤仲永”。三是作为会同教育的一张“名片”,粟裕希望小学“田野诗班”可以一直保留下去,就像“雷锋班”,班长可以换,但“雷锋班”永远延续。四是举一反三,持续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管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探索家校共育和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梁晓刚

编辑:王敏

阅读下一篇

返回会同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