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2月13日,沙溪唢呐非遗文化传承人走进会同县沙溪中学,给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唢呐课。师傅们认真地传授学生吹奏唢呐时的按指、吐纳等技巧,学生们也学习得十分认真。
“要学会吹这个唢呐,越小开始学越好,所以我孙、我孙女在八九岁的时候我就开始教他们吹。我们每周一、周三也会来学校教初一初二的学生吹,他们的接受能力也不错,很快就能学会一些基础的技巧。”沙溪唢呐非遗文化传承人杨文广说。
沙溪唢呐表现力强,内涵丰富,是明、清时期湘西南地区逐渐形成以苗家文化为主体的巫溪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在苗族地区,无论婚丧嫁娶、喜庆佳节,甚至劳动生产都少不了唢呐,其激昂、优美的声音为当地村寨蒙上了一层淳厚、浓郁的民俗风情。2003年,会同县沙溪乡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唢呐文化艺术之乡”。
为了保护传承好沙溪唢呐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沙溪乡政府在每个村里都成立了唢呐小组,并通过组织唢呐比赛,推动唢呐文化进校园等方式,让唢呐文化融入沙溪群众的生活和学习之中。
“工尺谱”是传承唢呐文化的“金钥匙”,沙溪唢呐曲调讲究,曲牌繁多,流传的唢呐曲牌有200多个,而沙溪唢呐曲牌正是靠老艺人用“工尺谱”口授言传给后辈,从而代代相传。为了防止“工尺谱”的流失,沙溪人将掌握的“工尺谱”编纂成书,从而让后辈们能够更好地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财富。
“我认为要传承好我们这个唢呐文化,一是要培养后辈们对唢呐的兴趣,二是要保护好我们一些传统文化习俗,像以前我们办红白喜事,做房子,打三朝,上梁,开秧苗都要吹唢呐,我们这个唢呐的传承就是建立在这些传统习俗上的。”杨文广说。
来源:会同新闻网
作者:唐家兴
编辑:李洁
本文为会同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