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收割完留下的稻草怎么处理?喂牛?焚烧?还田?在湖南怀化,看似多余的稻草在80后创业女青年陈卓琳的手下焕发新生,把稻草搓成草绳,编织成卡通娃娃、动物等工艺品,耐得住风吹日晒,装饰美观,维护成本低,饱受市场欢迎。不仅绿色环保,还带动300多名村民就业,打造致富的“稻”梦空间。
陈卓琳大学学的工艺美术专业,2014年返回家乡怀化市鹤城区尽远村创业,偶然一次在杂志上看到稻草工艺品受到启发,她所在的怀化当地有丰富的水稻资源,在过去,收割完留下的稻草,通常会喂牛或者焚烧,难以产生新的价值。于是,陈卓琳开始尝试设计稻草工艺品造型,跑到田里收购别人不要的稻草,捆扎、编织、上色,逐渐掌握了全套草编工艺,并成立了生态农业公司。
技术有了,还得有匹配的人力资源。陈卓琳和合伙人商量,把生产车间和展示基地都搬到尽远村去,每年上半年组织两次培训,村民收割完水稻,就能用剩下来的稻草编织工艺品。在当地,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编草鞋、茅草绳,所以陈卓琳的培训很快见效。在她的组织下,村里的老人和妇女都忙活起来了。
除了家乡尽远村,2020年7月,听闻会同县产业园招商引资,陈卓琳在那里建设了新厂,她与会同县朗江村达成合作,每周送稻草到村里,再收购成品回厂,帮助当地村民在家门口上班。
陈卓琳介绍,鹤城区尽远村和会同县朗江村两地加起来,目前共有300多人在家门口从事编织工作,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余元。每年消耗5万多吨稻草,制作的稻草工艺品销售往全国30多个城市,其中包括不少景区、国家级科技农业园、大型生态农庄,稻草工艺为公司带来的年产值达1200多万元,金灿灿的稻草变成了沉甸甸的黄金。
来源:总台湖南总站
编辑:唐家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