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7日学习强国刊发《中科院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风雨六十载 青山铸丰碑》视频
这里虽处“江湖之远”,60年前却吸引来一批来自东北一个国立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因为他们怀揣“庙堂之忧”——新中国建设需要致使森林资源极速消耗,后备森林资源应该如何跟进培养?于是,他们为了这个科研命题就在这里驻守了下来。
这里虽处生活和交通不便的群山之中,但科研人员却攻克了困扰我国林业生态发展的多个难题,写成我国南方人工林栽植的“教科全书”,科研成果惠及南方丘陵地区的百万林农。
这里虽是远离都市的小小科研站,却承担了多项“国”字号科研项目,培育出了全世界最好的杉木人工林,并走出了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25位博士、26位硕士,诞生了许多重量级的国际学术论文和重大科研成果。
这就是中国科学院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60年来,天南地北的科学家和研究生,每年像“候鸟”一样来回奔波,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浇灌了会同这片土地,丰富了扎根林区、造福林农、服务林业的“杉木文化”,提交了一份又一份沉甸甸的科研答卷。
风雨六十载 青山铸丰碑
如何加快培育我国森林后备资源,保障木材供给?
针对这一问题,老一辈科学家刘慎谔、王战先生等老科学家向国家林业部建议:优先依托水热资源丰富的南方,发展速生丰产林。于是,1960年,冯宗炜、陈楚莹等一批年青学者千里迢迢来到湖南会同,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人工林定位站,也是我国最早设立的野外生态观测站点之一——中国科学院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
这里适宜的气候和土壤类型,为杉木生长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条件,是我国杉木中心产区,“广木之乡”驰名神州大地。以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栽培面积最大的杉木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湖南会同林区建立了速生丰产林试验基地。
一时间,一个简陋的会同实验站,成为了湖南西南部科学家最集中的地区。条件艰苦,科研人员们只能住在四壁透风的木屋中。还要自己种菜、自己解决吃饭问题,饥饿与疲惫经常伴随着他们。
经过广泛调查、深入分析,会同站最早提出了南方杉木每亩240株的造林方案。果然,这一造林密度显著改善了杉木林生长状况,蓄积量达到87.2立方米。这份欣喜,坚定了科研人员扎根会同林区的信心。3000多亩示范林成为上个世纪80年代全国速生丰产林的样板,并在全国范围示范推广。
瑞典的汤姆教授在考察会同站示范林后钦佩地说:每亩活立木蓄积量87.2立方米,这个数据已经超过瑞典皇家科学院的丰产林产量。
“一代不如一代”,杉木连续栽培后遇到人工林生产力衰退问题。这是会同站科研人员早期的又一个重大发现。
发现了问题所在只是开头,更重要的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15年定位试验、实地论证,科研人员发现,只要按照8:2的比例营造杉阔混交林,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针阔混交林研究很快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关注,美国林学会前任主席、加利福尼亚大学柏克利分校赫尔姆斯教授,曾先后三次来会同站考察,并给予混交林研究以高度评价。
2004年,陈楚莹老站长向国务院递交了一份题为《在我国亚热带、热带地区建立优质高效人工用材林的建议》咨询报告,呼吁我国人工林分结构逐渐由纯林转向混交林。报告得到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成为我国林业决策的重要依据。
为了深入探索杉木林土壤质量衰退机理及调控技术,科研团队通过杉木纯林与杉阔混交林对比研究,揭示了杉木林地力衰退的三大机理,同时构建了杉木土壤质量调控技术体系。这是四十年研究的积累,前后三代人艰苦努力的结晶,此项成果获得了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9年,会同站首批进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科研人员开始思考如何为国家生态林业做出更大贡献。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渐显现,环境污染导致的酸雨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1988年—1995年,团队承担了“七五”和“八五”国家科技环保科技攻关项目,首次揭示了我国酸雨对南方森林的严重危害,并为酸雨区筛选出适宜造林树种。该成果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这对于一个科研小站实属不易,期间付出的艰辛努力令人难以想象。
2005年会同站成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此时,我国林业已经从传统的木材生产转向生态建设,特别是党中央决定实施生态安全战略以来,研究站的学科方向随之调整,学科领域由经典森林生态学拓展到生态服务功能、区域生态安全以及全球变化生态学。这是会同站面临的又一大挑战。
为了迎接挑战,会同站通过长期监测强化对地带性常绿阔叶林结构和功能的认识;通过承担国家攻关课题,多角度探索森林资源变化过程;通过承担中科院碳专项任务,首次估算了湖南省森林生态系统固碳潜力, 为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以及碳增汇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系列成果均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上。
为了深入探索森林土壤固碳及其稳定机制,科研团队开展了人工林和天然林对比研究。先后在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资助下,阐明了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稳定性机制。通过对我国东部3800公里的森林样带土壤取样分析,揭示了森林土壤有机碳温度敏感性的变化规律,为全球变化模型模拟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个底蕴十足的平台,一帮执着奋进的团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到会同站考察交流、合作研究。并在森林生态、森林土壤学科取得了一批实质性的合作成果。
为了践行“两山论”,推进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会同站依托自身技术优势开展示范服务,帮助林农脱贫致富。同时,这里也是全国林业科普基地和湖南省科普教育基地。
2019年,在地方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会同站搬迁至会同县水坪溪。科研和生活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各种常规仪器配备齐全,功能完备,可满足国家生态环境野外研究所监测指标体系和科研任务的要求。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今的会同站,正与时俱进,承担起新时代国家赋予的新使命,以一往无前的开拓精神、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将生态定位研究 进行到底。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争创科研事业的新高度。
来源:本网讯
编辑:张艺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