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同新闻网6月14日讯(记者 胡江勇) “老~板~娘,工厂开多久,我就做多久,直到哪天我做不动了……”6月13日,在岩头兴源竹制品厂,37岁的梁高发,像机器一样运转着。
“感~谢她,我有了稳定收入,帮妈妈减轻了负担……”梁高发说话结巴,见生人胆小、羞涩,这份每月2000多元收入的工作,他格外卖力与珍惜。
梁高发感谢的人,叫粟水玲,1983年出生洒溪,地道的农家妹子,会同县第九届政协委员、会同县兴源竹制品厂厂长。
微胖、肤白、个不高,自信、淡定,脸上挂着温暖的微笑,一颦一笑粟水玲给人信任感。
“我的优点是能吃苦、能霸蛮……”会同是粟裕大将故里,粟水玲从小受粟裕精神鼓舞,在她身上有着“不让须眉”的气度和敢想敢干的冲劲。

几年前,粟水玲已是长沙市望城区一家专科医院管理人员,工作体面,收入稳定,在长沙买了房。
“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2014年,粟水玲得知政府鼓励返乡创业的政策,带着对家乡的眷念,对创业的热情,当年底,她放弃了工作八年的单位,回乡创业。
“敢想更要敢干。”2015年,粟水玲与四名合伙人,投资120万元,在靖州办起竹制品加工厂,因各种原因,运营不到一年,工厂连续亏损、最终倒闭。
“负债30余万元,心里慌的很,失败的教训,我更加坚定了要创业、要翻身的想法…”第一次创业失败,让粟水玲成长不少,她意识到,创业必须要有适合的项目和资源,创业者,不仅需要往前冲的热情,还要有接受失败从头开始的勇气。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会同是楠竹资源大县,粟水玲从小在这里长大,她深知这片土地楠竹生长茂盛。经过3个月考察分析、市场调研,粟水玲迅速调整思路再出发。
多年人脉和信誉积累,粟水玲深得朋友信任。在朋友帮助下,2016年5月12日,粟水玲在会同岩头城关粮站办起了会同兴源竹制品厂,带着信念,粟水玲开启了二次创业。
经市场调研分析,粟水玲最终选择一次性快销竹签及工艺签。为了学习楠竹深加工技术与企业管理经验,粟水玲花3个月时间,考察了山东、江苏、福建、上海、云南等省份、城市,了解楠竹生加工产业态势及各大市场需求,并带回各种楠竹一次性快销样品,建起了4条一次性楠竹快销品生产线。
“不负有心人。”通过一年多不断摸索研究,兴源竹制品厂楠竹深加工产品,品种达到了十几种,价格从几十元、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企业员工从十几名增加到40多名,月销售由起初两、三万元到现在50余万元,年收入近500万元,产品畅销韩国、日本及欧美等地。
“我毛伢子到厂里做事,我放心了,他有了收入,我身体不好,就可以少种一些田了……”唐玉香今年62岁,是梁高发母亲,儿子在这里做事,她对粟水玲非常感激。
“我跟老婆子都在这里做事,两个人每月有7000余元收入,我负责竹签烘干,老婆子在车间做包装,工作开心,收入满意。”林顺秀、刘奇顺两夫妻,家住若水镇里龙村,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这份工作夫妻俩非常满足。
林顺秀、刘奇顺夫妻俩笑着说:“这里上班,离家又近,工作不累,收入不比外出打工差,通过努力,我们脱了贫,致富在眼前……”
“只有农民得了实惠,我个人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粟水玲说,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和创业者,她创业的最终目的是带动更多人致富。为此,她在马鞍、蒲稳等地建立了楠竹加工生产线,带动当地竹农增收。
青山绿水,满山翠竹枝叶婆娑,粟水玲整合楠竹资源,合理利用开发楠竹产业,让楠竹撑起了更多人的脱贫致富梦。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