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同新闻网5月31日讯(实习记者杨中理)“如果不是‘金融扶贫’,我不可能有这个养猪场”,5月27日,林城镇早禾村8组养猪大户李群向记者感慨地说道。目前他的养猪场存栏生猪已有130多头,实现年收入10万余元。
正值农耕,李群耕田回家,裤腿上裹满泥巴,1987年出生的他,看上去显得格外成熟。
多年来,早禾村因交通不便,该村8组村民到县城得走2个小时的水路,或是走上1个多小时的山路,农业产业发展受限,成为我县重点扶贫村。
2016年,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新修道路,改善路况,像李群这样的年轻人利用农村土地资源优势,发展起了养殖、种植产业。
兜兜转转,还是回家好
因为家里穷,交通不便,可利用资源少,李群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他做过电子厂工人、饭店服务员、理发店学徒,也尝试过经营理发店,但“基本存不了几个钱”。
2014年李群决定回家养猪创业,首笔投资11万元(向亲戚朋友借了8万元),将旧猪棚进行简单改造,养殖5头母猪,12头肉猪。
李群告诉记者,向亲戚朋友借的8万元能不能还上,当时他心里完全没底,若是养猪失败,他打算继续外出打工,把钱还清了再回家养猪。
资金成瓶颈,“金融扶贫”带来转机
至2015年,李群的养猪棚存栏量从17头增加到了80多头,养猪场扩建迫在眉睫。但一年的经营,还没能回本,欠账还未还清,追加投资从哪里来?李群揪心苦恼。
扶贫工作队驻村后,他得知自己是贫困户,可以享受小额贴息扶贫贷款,他返乡创业也可以申请贴息贷款。在扶贫队长杨新军的帮助下,他向银行贷款13万元,解决了资金难题,新建400平方米猪栏及豆腐加工作坊。目前已养母猪20多头,肉猪80多头,幼猪30多头,向亲戚朋友以借8万元也已还清。可是,现有猪栏又出现了拥挤,李群正在新建另一个猪栏,他还设计了母猪“产房”,计划继续扩大生猪养殖,养殖规模达300头以上。
“银行的贷款马上要到期了,目前手上的钱离贷款额还差4万,新猪圈只能先停下来了”,李群看着停工的猪圈,显得有些遗憾和无奈。
全家都是劳动能手
“我负责喂猪,父亲负责卖豆腐,妻子负责在县城照顾两个上幼儿园的孩子,母亲因腿脚不便就做些日常家务活”,李群向记者说道。为降低饲养成本,提高生猪品质,他与父亲的豆腐加工坊合作,父亲每天凌晨2点起床磨豆腐,每天加工黄豆160斤左右,并运到集市上销售。李群便将豆腐渣用作生猪主食,同时流转附近田地4亩,进行红薯、南瓜等生饲料种植。
用自己的双手致富
“在农村要想富起来,就得不怕苦、不怕累,用自己的双手致富”,李群向记者感慨地说道。
在李群的带动下,本组贫困户唐邦发发展起了葡萄产业,蒋运发发展起了养牛产业,李永银、杨建城、李义平则发展起了养鱼产业,养殖年收入均在2万元以上,都实现产业脱贫。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