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过去一年的‘三支一扶’工作,我深知基层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未来我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扎实勤奋走在服务基层的道路上,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会同县地灵乡“三支一扶”工作人员唐梦丹的一句掏心窝的话。
1月17日,在会同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召开的会同县“三支一扶”工作人员交流暨培训会议上,该县28名乡村“三支一扶”工作人员逐一上台即兴总结参加“三支一扶”工作的感想、感受及工作的切身体会。参加会议的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班子成员对每名“三支一扶”人员的总结发言逐一进行现场点评。
会同县这28名“三支一扶”人员全部为2000年以后出生,年纪轻,大学毕业后,就直接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的“三支一扶”工作。2023年的参加工作时间为一年多,2024年的参加工作时间为4个月。他们有的在乡村从事乡村振兴工作,有的在乡村从事应急管理、农业综合服务、社会保障、民政、乡镇党政办、信访维稳等工作。他们在乡镇工作实践中,通过直接与群众打交道,跟乡镇领导和先参加工作的同事以及村干部学习和交流,学到了许多在大学读书时书本中学不到的东西。
如蒲稳侗族苗族乡杨煜城是2014年考进“三支一扶”队伍中的一员,他从事的是乡村振兴工作。蒲稳是会同县最小的乡镇,但外出务工的人却不少,全乡共有一千多人申请了交通补贴,其中一个村没有驻村工作队,村干部也年龄偏大,不太会操作电脑。许多务工人员电话号码变换频繁,原提供的号码不是空号就是打不通,通过村干部多方与这些人的亲属联系,好不容易与这些外出务工人员联系上了,但又因为这些人中有的对政策不太了解,工作上开始不配合,通过了好几个回合,才做通工作,得到他们的务工信息,顺利为其申报了交通补贴。
地灵乡的唐梦丹乡里安排她从事乡村振兴工作,她感到农村一户多残,收入来源仅仅靠每月的低保和残疾补助,确实难以为继,如果要是能为残疾人就地就近找到合适的工作,收入来源有了保障,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一些年长的农户,子女长期在外务工,长年不回家,也不寄钱回来,留守老守着几亩薄田艰难度日;村民家中有几个孩子上学,他们的务工的收入时多时少,极不稳定,如何保障其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这些都是乡村振兴的痛点和难点。
同样是2024年从事“三支一扶”工作的吴彦蓉认为,乡镇干部、驻村乡村振兴工作队员、村干部之间如何搞好工作协调,团结协作,不相互扯皮,尤其重要。
2023年从事“三支一扶”的黄瑾平,在进行中药材验收时,上级要求对象茯苓等中药材要人工数种植的株数,进而折算相应的面积。工作任务既艰巨,又很苦很累,但大家都无怨无悔,工作任务完成后,为种植户准确地测算出了药材种植数据,申领到了相关补助,大家心里象灌了蜜一样的高兴。
地灵乡的宋梦婷是2023年10月从事“三支一扶”工作的,她先后在乡党建办和乡党政办秘书等岗位工作,从一个门外汉,熟悉了党员管理、党员活动组织、党费收缴与管理、在职和离职村干部补贴费发放及乡镇秘书等工作,学会了如何与群众进行沟通与协调,她认为:“我们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还要立足岗位,不断学习,勇于担当,深入实践,提升自我,更好地为人群众服好务。”还有梁鑫、赵知湘、罗京成、唐水、杨丽蓉等人都谈了各自从事的工作及切身的体会。
这帮年轻而富有朝气的年轻人,正在默默地用自己实干、巧干,逐梦人生,奋力前行,不断书写着年轻一代蓬勃向上的不朽人生……( 张子平)
来源:时刻
编辑:唐家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