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福地怀化·文化简史⑦|商脉不辍:一座山水之城的“丝路”传奇

来源:怀化新闻网 编辑:王敏 2025-09-14 11:33:09

商脉不辍:一座山水之城的“丝路”传奇

怀化日报特别报道组 肖军 苏明珠

怀化,一座山水之城,犹如一幅水墨画。

境内,雪峰、武陵两座山脉龙盘虎踞,绵延千里;而沅江似一条流云彩带,从蜿蜒群山之中自南向北飘来,渠水、㵲水、巫水、溆水、辰水、酉水荟萃于斯,共同筑起“一江六水”的秀美画廊。

纵观怀化的文明进程,无不与路有关。路通则商通,路畅则财旺。这座山水之城的发展史,就是一条以交通建设促进商贸物流兴旺的发展史。千里沅江“黄金水道”和中央驿道的相继开通,让怀化成为古南方丝绸之路重要的“中转站”,造就了以洪江古商城为代表的古城、古镇的繁华与荣光,成就了底蕴深厚的商道文化。

巍巍雪峰山、滔滔沅江水,见证了千年南方丝绸之路的辉煌,也映照着这里货运码头的繁忙烟火。

千里沅水和迢迢古驿道,为怀化注入了包容开放的血脉。

时光流转,岁月更替。历经风雨沧桑的古道已隐没于山林与江河之中,但连接文明与贸易的记忆却薪火相传。从千年前一支支庞大的商旅行驶在沅水和驿道上,到如今怀化国际陆港发出的货运班列驶向世界各地,历史的回响与现代的脉动在此交织。一个多元交融、潜力无限的未来,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

因水而兴:一部川流不息的南方“丝路”史诗

(一脉沅水,浩浩汤汤。)

怀化人爱沅水,其情切切。

从云贵高原的崇山峻岭间,沅水带着温柔和野性奔涌而来,她是怀化的血脉、是怀化的母亲河、是怀化版图上灵动的生命曲线。她以温柔的怀抱滋养着土地,让河流两岸的稻田翻涌金浪,让侗乡苗寨吊脚楼枕着涛声生长,让浣衣人用木槌把岁月的悠长锤响。

沅江,在怀化境内长446公里,流域覆盖面积达8916平方公里,滋养着400多万五溪儿女。她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也是怀化自然生态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标志。

择水而居,因水而生。沅水孕育着悠久的人类文明,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五溪先民便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在怀化高庙遗址出土的7800年前陶罐上,一幅《水上祀神图》曾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这幅图最动人之处,便是承载神徽的两只画有水鸟图纹的巨大船只,这应当是五溪先民赖以生存的交通工具。

通衢天成,因水而兴。枕五溪而临沅水,怀化千年光阴流淌着一轴南方的《清明上河图》。

沅水,是中国古往今来的重要商道。“枋船万里通六沼,五溪烟水下三湘”的繁华,催生了怀化开放的襟怀。

千百年来,商旅出洞庭、逆沅水,溯㵲水而上。在贵州镇远下船,赶着马匹,沿着古驿迈入云南,前往缅甸、印度,奔赴东南亚各国,东方的丝绸、瓷器以及文化,其中一路,就是通过这条黄金水道进入大西南,再走出国门到达西方。这条水道被称为古南方水上的“丝绸之路”,而怀化就是这条“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中转码头之一。

怀化是一组用沅水书写的“密码”。密码里藏着古国夜郎,古城芷江、黔城、沅陵,古镇龙溪口、安江,古村荆坪、高椅曾经的繁华盛景。它们犹如沅水孕育的颗颗珍珠,串起来就是一条流金淌银的“水上丝路”。

依偎沅水而生的洪江古商城,正是这卷“丝路”史诗的华彩篇章,缔造了一段商业传奇往事,见证了无数浪奔浪涌,沉淀出熠熠生辉的商道文化。

这座穿越南方蛮夷之地、见证民族迁徙的古城,用完整的商业基因和行为来诠释历史。与周庄、丽江、平遥、凤凰等同类古城镇相比,作为以原生状风貌传承下来的中世纪商城,它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屈指可数,有“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活化石”之美誉。

走马洪江古商城,犹如明清市井游。置身其中,我们仿佛走进了漫长的时空隧道,仿佛走进了明清市井生活的淡彩画卷,仿佛走进了洪江商人神话传奇的龙门阵里。

从地理上来看洪江,虽属弹丸之地,却因沅水与巫水至此汇合,江面交宽,水势浩大,宛如一股洪流,于是就有了“洪江”的称谓。

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使洪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大西南重要的驿站和繁华商埠。曾以“小金陵”“小重庆”“小南京”“西南大都会”“湘西明珠”之称而闻名遐迩。

据史书溯源,洪江古商城起源于春秋,成形于盛唐,鼎盛于明清、民国,为湘西南扼守湘、滇、黔、桂、鄂物资集散通道的商贸重镇,被称为“五溪通衢”。清康熙文人王炯在他的《滇行日记》中有“烟火万家,称为巨镇”的记载,并以“商贾骈集,货财辐辏,万屋鳞次,帆樯云聚”来形容洪江。

穿行在洪江古商城内,不时能看到各地会馆的幡旗迎风招展。其时,全国18个省、24个州府、80多个县在此设立了商业会馆,用以共同祭祀,维系乡情。在血脉关系和地理关系中交流情报,提供信息,互为后援。

“五府十八帮”蜂拥而至,淘金和掘宝者接踵而来。全城专事商务和流寓移民达3.8万人,寄命为商的就有1.8万人之多。行商在这里寻梦发财,坐商在这里创业立家。

这座地地道道的商城,在远去的叙述文本中,流金淌银、珠光宝气,无处不折射出熠熠耀目的铜光。

当地人一讲起古商城便眉飞色舞,用本地民谚:“汉口千猪百羊万担米,抵不上洪江的犁头咀”来维护洪江商埠码头的豪迈与霸气。

推开古商城窨子屋里一扇铁锈斑驳、上缀铁钉的厚重大门,便推开当年富气冲天的豪门世家。

风吹雨打“留园”在。

“留园”坐落在洪江古商城塘冲,这座历经百年沧桑的窨子屋院落大气、庄重,是清代末期被称为“桐油大王”刘岐山的宅府。眼下我们看到的留园建筑只是原来的一部分。据说当年的留园面积1.3万平方米,造价10万两白银。

百年风雨,洗净留园铅华。从其“风骨”中,仍能领略“留园”当年的实力与魅力。

1866年,刘岐山从江西新干县来到洪江,在堂姐夫开的油号当学徒,一直做到总管。经过一定的积累后,他自主创业,开办的“庆元丰”油号越做越大,桐油生意做到了汉口、南京、上海等地,并飘洋过海远销海外,跻身当时洪江四大油号之列。

“一个包袱一把伞,来到洪江当老板。”像刘岐山一样,无数外地人抱着发财的梦想,循沅江而行,抵达这座财富之都,书写了从白手起家到富甲一方的商业传奇。洪江古商城因此被誉为“创业兴业的福地”。

洪江商人用足够的金钱来营造和管理这座与自己财富有关、富贵相依的城市。他们把自己的第二家园构筑在“夜市水桥边”,于是,在中国城市建设的经典中,又多了一座以山为骨架、以水为血脉、以商为精魂的山水商城。在长达数百年的富足宽裕的日子中,它一直亮丽着,一直辉煌着。

虽屡经狼烟战火,在古商城四通八达的七冲、八巷、九条街中,依旧保存下18家报馆、23家钱庄、34所学堂、48个半戏台、50多家青楼、60余家客栈、上百个店铺,这无一不是商人的需求和投资。

徜徉在这座原汁原味的古城中,徘徊在这历史文物的遗迹间、踩踏着光滑平铺的青石板路,我们似乎聆听这座商城存活的脉动,顿悟出这座城市的灵魄所在,无疑是一个“商”字,也就是当年的市场经济。

的确,洪江人把这个“商”发挥到了极致。“大贾富民,国之司命”这样的道理,洪江商人恐怕早在中世纪就明白了。昔日高扬“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儒商旗帜,通过“水上丝绸之路”销售物资的途中,洪江商人储备了才智和经验,真正成为了本色商人。

洪商用自己的悟性,萌生了一些资本主义经济的元素:在洪江设立总部,在武汉、镇江、上海等地设立分号,类似现在集团公司与分公司,在管理上实行产权与经营权分离,聘请职业经理人(掌柜)做生意,通过钱庄、票号发行钞票(企业债券)。

在街巷中寻找,处处可见洪商刻在建筑上的商道文化。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古商城里家家可见的古老太平缸,太平缸上外雕诗词或精美吉祥图案,最被洪江商人所推崇喜爱的是“鱼龙文化”图,它暗示着商海无常,贫富变化乃瞬间之常,富含着深刻人生哲理。在刘同庆油号的木楼门楣上,风霜岁月没有黯淡那四个鎏金大字——里仁为美,这四字出自《论语》,取重信尚德、和气生财之意。陈荣信商行的墙壁上,刻着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字迹——吃亏是福,讲述着有舍有得的奥秘。

沉醉在洪江古商城中,我们若有所思:这座千年古城的经济脉动与繁华,与世界经济潮汐一样起伏。它的标本意义,仍然值得我们隔着历史的距离,审视,并可借鉴。

驿路风华:从岁月深处走来的繁荣大道

1985年8月,沅陵县发掘了一座元代知州黄澄存及其夫人谭氏的合葬墓。墓葬出土了丝织品、金、银、玉饰等各种随葬品133件,其中最有价值的是七张面额大小不等的纸币“至元通行宝钞”和两张潭州(即今长沙)一家油漆作坊印在产品包装上的广告。

不同于北宋发行的支票“交子”和暂无实物问世的南宋“会子”,“至元通行宝钞”发行于元世祖至元24年(1287年),可以说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以实物形式存世的真正意义上的纸币,颇显珍贵。

这一考古发掘说明,彼时沅陵的物流通畅,商贸繁荣。世界上最先进的纸币,购买的千里之外的潭州出产的油漆,油漆的包装上还附有一张广告。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曾被称为荒蛮之地的五溪边城,让今人匪夷所思。

这,都要归功于一条古驿道的开通。

脚步丈量之处,世界的轮廓渐次清晰。怀化,也不例外。

枕五溪而襟楚黔,揽群峦而通四极。这座“黔滇门户”“全楚咽喉”,谈及历史文化,便绕不开路。

自古以来,怀化就是交通要塞。水路发达,陆路同样贯通,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政治中心转移到北京,从云南斜穿到北京的距离比当时常用古道乌蒙道进京距离少1000多公里,且较蜀道平坦,显然是一条更经济的捷径。

于是,京昆古驿道水到渠成。

作为古代中国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京昆古驿道自元大都(北京)至昆明的中央驿道,连接中原与西南边陲,再往南通达缅甸、南掌(今老挝)和孟加拉国(当时属印度),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国际通道。

怀化,曾是古代京昆古驿道上的重要节点。京昆古驿道在怀化段自沅陵境内的界亭驿到新晃境内的晃州驿,全程约580公里。设有界亭驿、马底驿、辰阳驿、船溪驿、山塘驿、怀化驿、罗旧驿、沅水驿、便水驿、晃州驿等驿站。

自岁月的深处走来,逶迤于五溪群岚之间的古驿道上,马蹄声声不绝于耳,商旅行人负箧曳屣,一步一步,踏出了沿线驿站会馆商铺云集,盛极一时的繁荣大道。

悠悠古道上尘封的雾幔,散发着清茶的芬香,又浸透这岁月风云忽明忽暗的苦涩及硝烟。

辰龙关,是京昆古驿道在怀化境的入口。这里地势险要、峻岩万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守住了辰龙关,便守住了大西南。”至今,当地村民提起此处,无不自豪。

在这里,曾经发生过历史上著名的“辰龙关大战”。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大军攻陷北京,镇守山海关的明朝大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拱手让出“天下第一关”,十万满清铁骑由此横扫天下,建立大清王朝。

“矢忠新朝”三十年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削藩,吴三桂“世镇云南”的梦想破裂,于是铤而走险,起兵云南,反清复明,称帝衡州。兵败长沙后,残部退据贵州,沿湖南沅陵布防,凭辰龙关天险固守三年。

当时,由于吴兵“四野淫掠,委骨成邱”,当地民众苦不堪言,主动献计,引清军抄小路,出间道袭破之,里应外合,近乎诡异的历史轮回就此上演,清军一举攻克辰龙关,歼吴兵于清捷河,占沅陵,入贵州,势如破竹,一路平定大西南。后来,朝廷立碑纪功。辰龙关,由此声名显赫,与名满天下的山海关比肩而立。

其实,即使没有平定三藩的烽火硝烟,盛产优质茶叶、扼守湘黔驿道的辰龙关也是一道只能仰视的风景。辰龙关一带的属丹霞地貌,山体高耸、林木苍翠,连绵蜿蜒、山水相间,气温清凉、湿度适中,无阳光暴晒,加上特有的富硒紫砂土,自古就是优质茶叶的理想产地,从中唐到晚清一直生产茶中精品上贡朝廷。

好山好水连着茶马古道。京昆古驿道的开通,历经元明清三朝,茶马贸易长盛不衰。由辰龙关出发,运输茶叶的马邦在古驿道上络绎不绝。

(掩映在翠林之中的辰龙关)

而辰龙关前界亭驿也是风光无限,长长的河石街边店铺林立,杂货铺、肉米行、会馆、茶馆、烟馆、青楼无所不有,每天流动人口数千人。《湖南省志》(1996年版)记载:自乾隆至光绪年间,界亭驿、马底驿等湘黔驿道的驿站“各设马45匹、排夫76名,比长沙、湘潭、衡州(衡阳)等中枢大驿都要多”。

茶马古道上的马底驿作为古驿站,残存的街道、院落依旧昭示出曾经的繁华。一条条多有损毁的麻石小街弯曲地延伸了一华里多,天井瓦房两面对峙,鳞次栉比。间或有高高大大的防火墙,斑斑驳驳的墙面上也似乎长满了青苔的记忆。

如今,行走在怀化大山丛中的茶马古道上,仍然依稀听到铁蹄飞过的叮当声,闻到那弥漫武陵、雪峰群山中的千古茶香。

京昆古驿道,从辰龙关进,从晃州驿出。晃州,就是今天的新晃,水陆枢纽龙溪口古镇就坐落在这里。

站在龙溪口码头向外望去,龙溪河与㵲水河在此交汇,如玉带般绕着小城环流而过。眼前平静的河面,也曾舟楫往来,人群熙攘。商贾游人自此下船,前往集市选骏马、买鞍鞯,打马疾驰奔赴西南。

龙溪口码头自古以来就为湘西、黔东重要的物资流集散地,是京昆古驿道上的重要商埠,盛极一时。

临水而市,因市而盛。晃州有八景,其中一景便是“龙市晚归”。

有诗云:“龙市赶墟来,一哄人声满。夕阳下空山,乱踏昏烟返。”此诗描写的是龙溪口市场赶集之日,熙熙攘攘,市人爆满,直到夕阳西下才裹着黄昏薄薄的烟雾纷纷踏上归途。

青石板路上马蹄叩响千年商道。行走在久远悠长的古镇巷子,窨子屋、盐柜、油号、钱庄、客栈等依巷而建,昔日商贸繁荣的盛景有迹可循。

沈从文在《沅水上游的几个县份》一文中特别提及了古镇:“县里的市场在龙溪口……被称为小洪江,由于繁荣的原因和洪江大同小异。”

京昆古道今犹在,笑谈当年故事多。

这条繁华大道上,不仅是官道、商道,还有迁客骚人从此经过,留下众多宠辱不惊的或悲或喜的诗篇。

在这条路上,被贬贵州龙场的明代理学大师王阳明,写下了“辰阳南望接沅州,碧树林中古驿楼。远客日怜风土异,空山惟见瘴云浮”的感慨。

在这条路上,那位写过“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杨慎在孤寂的马底驿,生出了“五更鼓角催行急,一枕乡思梦未残”的愁绪。

在这条路上,以“虎门销烟”而闻名于世的林则徐前往云南任主考时,在沅陵与缅甸贡象队伍不期而遇,团因驿馆为国际友人占住,他只好在县署后堂下榻。因时任沅陵县令张时庵盛情相邀,林则徐曾留下楹帖一联:“一县好山留客住,五溪秋水为君清。”

这条路,还是一条具有非凡意义的“长征之路”。贺龙、肖克率领的红二、六军团,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西南联大“湘滇黔步行”的师生们,历时68天,徒步3200公里,完成了一次意义非凡、被后人铭记的“文军长征”。

纵然,京昆古驿道早已式微,没有了打马疾驰,没有了车船往来,它们所承载的交通、商贸、军事、行政、文化等功能,逐渐荒芜在历史的尘烟中。

但在这条人文底蕴与古丝路遗韵于一体的古驿道,如同五溪的山水一般,虽经岁月洗礼,却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港开万里:钢铁驼铃书写新时代的“山海经”

沅水侧畔,烟波尽处;交通变局,风光不再。怀化,又一次静卧在大山深处自成一隅。万物生灵,保留着原始的底色,在河床峰谷里沉沉睡去。

然而任由山色苍苍,也锁不住怀化人一缕奔海的决心。

国之战略,怀化福音。作为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上湖南唯一节点城市的怀化,迎来了拥抱大海的契机。

(怀化国际陆港龙门吊起落不停。以上照片均由全媒体记者 潘雨 通讯员 杨志东 杨锡建 摄)

一声汽笛启新程。2021年2月5日,是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怀化至北部湾的铁海班列首开,以钢铁般的筋骨,撞开千山万水的重重围困,向世界发出清亮的长鸣。

于是,沉睡的河床峰谷醒来,化作生机勃勃的枢纽。四载寒暑,七条国际大动脉——中老、中越、中缅等通道,向东盟扎根。161条物流线路纵横交织,如同一张以怀化为中心的密网,辐射全球52个国家、138个港口站点。一串令人叹服的数据的背后,是外贸增速连续领跑湖南四年的骄人业绩,映照的正是怀化拥抱世界的魄力与决心。

陆港带着怀化跑。怀化国际陆港,正是推动这钢铁巨龙强劲澎湃的车轮与心脏。没有海的怀化通过“陆港”,紧紧连接北部湾港、广州港、磨憨口岸,向西南出海,走向了广阔的世界。诸多班列的开通,铁海联运的航路,是列车坚定延伸的脉络,将大山的绿意与深海的蔚蓝紧紧相连。

北部湾吹来的浩瀚海风,让不甘落后的怀化人将眺望的目光,由封闭的山地转向开放的海洋,追逐充满活力与激情的蓝色梦想。深入研究陆港经济的作用,怀化国际陆港因势而生,向海而行。

怀化主城区以西,怀化国际陆港坐落于此。秋日灿烂的阳光下,港区一片繁忙。龙门吊起降不停,运转货车往来穿梭,各色集装箱层层叠放,火车汽笛声不时响起。

看着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场景,谁能想到,眼前省委、省政府重点支持的国际陆港,四年前还是一片不毛之地。

起步即起势,一年一跨越。行走怀化,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怀化依托国际陆港,沿海开放的手笔之大、干劲之足、速度之快。

翻开怀化的历史,发展起伏与交通休戚相关,与物流密切相连,曾经有过两次高峰。这里,曾是中国南方水上丝绸之路的主要中转站。水运的发达,造就了洪江古商城商贾云集、店铺林立、沅巫两岸千帆竞发的场景,形成湘、滇、黔、桂、蜀的物流集散地,被称为“五省通衢”。

20世纪70年代,湘黔、枝柳铁路相继建成,并在怀化交汇,火车“拖”来了怀化城。怀化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借势发力,引万商入怀,一大批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成就了“买全国、卖西南”“商品大流通”“中转场”“二传手”的商业繁华,一举成为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拓展山与海的通道。怀化对铁路有着特殊的感情,但他们并没有把脚步停留在铁轨上。如今,怀化形成普铁、高铁、高速公路、航空、水运、普通公路“六位一体”综合交通网,跻身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成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

来靠火车拖,飞靠火车带。今日怀化,正港开万里,铿锵前行。国家战略的召唤,省委、省政府“黄金白银”的“厚爱”,极大地鼓励怀化人民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以“发愤国强拼一回,真刀真枪干一场”的决心,以图重现“物畅其流,商通天下”的辉煌。

有人说,怀化国际陆港的建成,怀化将迎来商贸物流发展的第三个高峰,并形象地将三个高峰称为“三级跳”。这动人心魄的“第三跳”,将跳得更远、跳得更高。

“陆港”对于怀化,不仅是“金字招牌”,还是“大马力发动机”。充分发挥“陆港”引领和支点作用,怀化走出了以港聚产、以产兴城,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

风正劲,帆正高,怀化这座巨轮向着海洋劈波斩浪,生动的场景不时闪现。

湘鄂渝黔四边省边区协作共进的集体智慧与力量在此聚泵,西部陆海新通道上南下的滚滚货流,七成在此集结中转。作为湖南唯一面相东盟的货运集结中心早不是蓝图远景,而是每日货场喧嚣轰响的现实回响。

箱包皮具、绿色食品、现代物流等为支撑的临港产业拔节生长,向千亿目标冲刺。“国际箱包之都”横空出世,仅仅一年,129家链上企业在此集聚,产品从怀化国际陆港出发,远销26个国家和地区,仿佛一夜春风,繁花似锦。

紧密相邻相连的怀化市鹤城区、中方县、怀化高新区和国际陆港经开区深度融合大步迈进,鹤中一体化十大建设项目、十大改革创新工程如火如荼,中心城市面积超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超100万的区域中心城市呼之欲出。

连续两届湖南(怀化)RCEP经贸博览会和第十一届全球湘商大会成果显著,来自世界各地的宾朋相聚五溪,当年商贾云集的盛景再度重现。

这何尝不是古老丝路精神在新时代的壮丽续篇。怀化,这个山水之城,正以陆港为支点,以钢铁为筑骨,以开发为羽翼,向着现代化新怀化的目标奋力前行。

当千列班列隆隆驶过,当国内外货物在此集散,这方山水升腾的,不仅是陆港的崛起,而是五溪儿女在时代的大潮中,用智慧与汗水,延续着千年商脉。

钢铁驼铃响起,“丝路”未曾断裂。从千回百转的沅水商道,到驼铃悠悠的陆上驿道,再到动能澎湃的国际陆港,怀化踏古而来,更踏古而新,正以崭新的姿态续写千年“丝路”传奇,为共建“一带一路”写下一笔笔扎实的注脚。

哦,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来源:怀化新闻网

编辑:王敏

阅读下一篇

返回会同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