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大将,湖南怀化市会同县人,是我军卓越的领导人,杰出的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全国抗战爆发后,粟裕率领浙闽边抗日游击总队加入新四军战斗序列,指挥了韦岗伏击战、官陡门奇袭战、谢家渡战斗、黄桥决战、车桥战役等重要战斗,打出了新四军的威风。但鲜为人知的是,粟裕在井冈山时期以及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统战工作经验。在抗日战场上,他娴熟运用统战法宝,创造性地根据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科学进行 统战实践,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支持、引导:联络并接受、改造地方武装
1938年4月,粟裕率先遣支队深入沦陷的苏南开展战略侦察,宣传党的抗日救国纲领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为后来开进的部队创造和准备条件。在执行任务时,他积极支持、引导和改造地方抗日武装,壮大自己的队伍,增强抗日的力量。
粟裕在薛镇召开地主士绅、民主人士座谈会后接见了“当涂青年抗日救亡团”负责人朱昌鲁,朱向粟裕详细汇报了抗日救亡团情况并要求参加新四军,粟裕专门派政治处干部负责指导。8月,朱昌鲁参加新四军并加入党组织,队伍被编为新四军二支队特务大队。刘一鸿曾经是采石镇邮电局长、国民党员,当涂沦陷后,他毅然辞去公职变卖家产成立抗日自卫队。1938年5月,刘一鸿求见粟裕并要求“投奔共产党”。1939年初,刘一鸿部加入新四军,被改编为新四军二支队特务营,刘任营长并于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二支队的防区周围有巫恒通、樊玉琳、孔庆哲等地方武装力量,粟裕与他们频繁接触,做了大量统战工作,1939年初成立的新四军新三团,就是以巫恒通领导的自卫武装为基础组建的。
对这一时期的统战工作,粟裕认为应首先在开明士绅中找对象,通过他们去扩大统一战线更容易;新四军英勇善战和模范遵守纪律的影响、教育作用会使这些人对共产党、新四军产生向心力;政策和力量是做好统一战线工作之根本等等。同时要注意统战工作的方式和细节,对象不同,方式不同,要有适当分寸。
帮助、互利:争取对立阵营中的中间派
1939年7月上旬,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决定东进黄桥,建立以黄桥为中心的大根据地。但东进必经国民党第三战区的李明扬、李长江部防区。李明扬是老同盟会员,有一定民族意识,与顽固派有区别,兼有坚持抗战和破坏抗战的成分。粟裕和陈毅研究决定同“二李”谈判,商定新四军东进后,把每月能收税5万元的吴家桥地区让给他们,但他们不得摧残新四军党政干部和群众,将来若韩德勤与新四军作战,他们须严守中立,今后抗敌一致行动。7月25日,部队通过其防区时,李部如约让路,朝天鸣枪,掩人耳目,随后部队顺利攻取黄桥。新四军先后对“二李”和可以争取的税警总团陈泰运部做了大量统战工作,在10月3日爆发的决定苏北命运、抗战以来全国规模最大的反摩擦战役黄桥决战中,“二李一陈”果然信守不参战的承诺,助新四军取得了空前胜利。战后粟裕在海安西寺召开的干部会上作的《黄桥战役总结》报告指出,这次决战“大大发挥了统一战线的威力,取得了丰硕成果”。
(粟裕同志谈黄桥战役,《摘录》)
尊重、团结、信任、引导:充分发挥知识分子 作用
粟裕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对知识分子热情关怀,严格要求,大胆使用,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长沙湘雅医学院高材生李振湘,为了实现抗日救国的抱负,毅然放弃即将到手的毕业文凭,参加组建不久的新四军,他个性鲜明,有棱有角。粟裕对他充分尊重、信任、支持,并耐心引导他实现由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思想转变。李振湘在部队救死扶伤,成绩卓著,被誉为“军中华佗”,后成为我军卫生勤务学专家。他说:“我是一个普通的医生,如果没有粟司令这样的好师长好领导,我充其量只能是看几个病人、做几个手术而已。离开了这个特定条件,是不可能有什么作为的。”程望原是同济大学机械造船系学生,1937年投笔从戎,粟裕悉心引导,1938年亲自担任他的入党介绍人。粟裕特意把他从军部调到一师协助组建军工部,他主持研究设计的迫击炮具有曲射、平射两种功能,在对日作战中大显神威,被日军误认为是“俄国造的新式武器”。程望被称为“军工智星”,后来任船舶工业局局长,是新中国船舶工业德高望重的奠基人之一。
(1978年粟裕会见日本退役将军奥官正武等)
粟裕大量吸收、关心爱护、放手使用知识分子,据1941年10月统计,知识分子在主力部队营以下干部中占60%,在连队政治指导员中占70%,在师团营干部中还有一些大学生和留学生。他们在苏中区的武装力量建设和根据地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人后来成为治国治军的骨干和著名的作家、艺术家、科学家。
善待、感化、吸纳:打造瓦解日军的“反战同盟”利箭
1979年5月,粟裕以中日友好之船访日代表团最高顾问的身份访问日本,一位从大阪风尘仆仆赶到神户的日本老兵山田英一求见“老首长”。原来山田抗日战争末期参加新四军时,粟裕了解到他原是日军炮兵中尉官,就请他训练炮兵。后来他成长为炮兵营长,先后参与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1958年经组织动员回到日本。告别时,粟裕特地拿出一件准备自己穿的新衬衣和一条新领带送给山田,说:“这是我准备自己穿用的,特送给你,以表达我和你当年在一条战线上共同战斗的友谊!”
1942年,粟裕的一师里就有了不少经共产党教育转化多年的日籍新四军战士。1943年12月1日10余个被俘日军士兵在东台三仓河畔成立了“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苏中支部,成员最多时曾达到70余人,反战活动开展得十分活跃,在瓦解日军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是加速日本军阀溃灭的催命符,也是中国抗战最有力的同盟军。
教育、培训、锻炼:提高干部统战工作能力
粟裕非常重视干部统战工作能力的提高,抗战期间,虽然戎马径您,但仍然多次举办培训班,把统一战线工作内容纳入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并亲自讲授统一战线工作课程,掌握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发动和组织群众的本领。通过学习培训,极大地提高了干部知统战、懂统战、能统战、善统战的能力。
1937年11月,粟裕组织部队连以上和地方县以上干部重新学习革命理论和党的政策,并亲自讲课,把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坚持党的独立性的关系作为重点培训内容。1938年1月粟裕开办“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并亲任校长,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群众工作等纳入课程设置。1939年5月,粟裕为了解决干部培养教育问题,在新四军二支队创办教导队,政治课主要讲述统一战线、群众工作、
政治常识等内容。他给干部讲课时着重指出:“战争不仅是军事力量的对比,也是政治、经济力量的对比,是各种力量的总决赛。战争的哪一方能多动员些力量,那一方就多一层胜利的保障”,充分体现了认识和思维的超前性和视野的开阔性,对今天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粟裕认为,“提高干部的水平是先决问题。”他后来又创办“抗大”九分校、苏中公学并亲任校长,为军队和地方输送了数千名学员,他们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许多人仍活跃在各条战线上。(作者系会同县政协常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
(位于溧水的抗大九分校第一大队驻地旧址)
载于《湖南统一战线》2024年第3期
来源:湖南统一战线
作者:宋仲云
编辑:付俊华